TOP

产后恶露“赖着不走”?这份攻略快收下

2025-02-24 14: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产后恶露,作为每位新妈妈都会经历的一段生理过程,是子宫复旧、排出残留物的自然现象。然而,当恶露“赖着不走”,持续时间过长或出现异常时,就可能预示着某些健康问题。为了帮助新妈妈们更好地了解和处理产后恶露,本文将详细解析恶露的成因、类型、持续时间以及应对策略,让您轻松应对这一产后“小困扰”。

一、产后恶露的成因与类型
产后恶露是指产妇分娩后,随着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的现象。它是子宫复旧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环节,有助于清除宫腔内残留物,促进子宫恢复。根据恶露的颜色、内容物及出现时间,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血性恶露:产后最初3-4天排出的恶露,颜色鲜红,含有大量血液、坏死蜕膜及少量胎膜等组织。此时出血量较多,有时伴有小血块,是恶露排出的高峰期。

2. 浆液性恶露:继血性恶露之后,约持续10天左右。此时恶露颜色转为淡红色,含有大量浆液,坏死蜕膜组织减少,白细胞增多,表明子宫正在逐渐恢复。

3. 白色恶露:产后半个月左右,恶露转变为白色或淡黄色,质地黏稠,含有大量白细胞、坏死组织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等。白色恶露持续约3周左右,标志着子宫复旧接近完成。

二、产后恶露的正常持续时间
正常情况下,产后恶露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大多数产妇在产后4-6周内能够排净。顺产产妇由于子宫收缩良好,通常30-40天左右恶露可排净;而剖宫产产妇因子宫上有伤口,恢复相对较慢,恶露排净时间可能延长至56天以内。若超过此时间范围,恶露仍未排净,或出现异常表现,如血量增多、颜色发黑、伴有臭味等,则需及时就医检查。

三、产后恶露“赖着不走”的原因
产后恶露“赖着不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子宫复旧不全:子宫收缩乏力,导致宫腔内残留的血液、蜕膜等组织不能及时排出,延长了恶露的持续时间。

2. 宫腔内残留物:如胎盘、胎膜残留,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刺激子宫内膜持续出血,使恶露增多且持续时间延长。

3. 宫腔感染:产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过早进行性生活等,可能导致细菌进入宫腔,引起感染。感染后,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恶露增多,并伴有臭味。

4. 其他因素:如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等,也可能影响恶露的排出。

四、应对产后恶露“赖着不走”的攻略
面对产后恶露“赖着不走”的问题,新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忧。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您尽快恢复健康:

1. 饮食调理:产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多吃益气养血的食材,如红枣、桂圆、红糖等。同时,避免大补,少吃人参、阿胶等滋补品,以免加重出血,延长恶露排出时间。

2. 适当运动:产后早期下床活动,如散步、产后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恶露排出。但需注意控制运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3. 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能刺激子宫收缩,促进恶露排出。

4. 腹部按摩: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腹部按摩,有助于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按摩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引起不适。

5. 药物治疗:若恶露持续时间过长或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促进子宫收缩、排出恶露的药物,如益母草颗粒、生化颗粒等。

6. 保持个人卫生:产后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和卫生巾。避免过早进行性生活,以减少感染风险。

7. 定期复查:产后定期复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五、产后恶露的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产后恶露“赖着不走”,新妈妈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孕期保健:孕期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如贫血、阴道炎等。

2. 分娩时正确处理:分娩时,医生应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娩出,如有残留应及时处理。

3. 产后护理:产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4. 心理调适:产后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焦虑、抑郁等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六、结语
产后恶露是每位新妈妈都会经历的自然现象。当恶露“赖着不走”时,新妈妈们不必过于紧张。通过科学的饮食调理、适当运动、母乳喂养、腹部按摩、药物治疗以及保持个人卫生等措施,大多数产妇都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同时,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后护理,积极预防产后恶露的异常情况,也是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一环。愿每位新妈妈都能顺利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的育儿时光!

(姬书亚 杞县妇幼保健院 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