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阴道炎总是反复,你可能踩了这些 “雷区”

2024-11-18 13: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女性的健康问题中,阴道炎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据统计,约 75% 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会患一次阴道炎,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深受阴道炎反复发作的困扰。阴道炎的反复不仅给女性的身体带来不适,还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那么,为何阴道炎总是 “卷土重来” 呢?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在不经意间踏入了一些 “雷区”。

阴道炎的常见类型及症状
阴道炎并非单一的疾病,而是一大类阴道炎症的统称,常见的类型包括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细菌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其典型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患者还可能出现外阴瘙痒,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若尿道口有感染,还会出现尿频、尿痛,有时可见血尿。

霉菌性阴道炎则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灼痛,严重时坐立不安,异常痛苦,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白带增多,白带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细菌性阴道炎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白带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常黏附于阴道壁,但黏度很低,容易将分泌物从阴道壁拭去。

了解了这些常见阴道炎的类型及症状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容易导致阴道炎反复的 “雷区”。

过度清洁
很多女性认为,保持阴道清洁就能预防阴道炎,于是频繁使用各种洗液冲洗阴道。然而,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阴道的自净平衡。阴道内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它们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其中,乳酸杆菌是阴道内的优势菌群,它能产生乳酸,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pH 值通常在 3.8 - 4.5 之间),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长。当我们过度使用洗液冲洗阴道时,会破坏阴道的酸性环境,杀死乳酸杆菌,导致阴道的自净能力下降,有害菌趁机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阴道炎,并且使得阴道炎容易反复发作。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即可,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除非医生特别指示,否则不要随意使用洗液冲洗阴道。

不规范用药
当发现自己患有阴道炎后,有些女性可能会自行去药店买药治疗。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准确判断阴道炎的类型,从而选择了错误的药物。例如,将霉菌性阴道炎当作细菌性阴道炎来治疗,使用抗生素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因为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杀死阴道内的有益菌,进一步破坏阴道的菌群平衡。

另外,即使药物选择正确,很多患者在症状稍有缓解后就自行停药,没有完成整个疗程的治疗。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残留的病菌死灰复燃,阴道炎再次发作。不同类型的阴道炎治疗疗程不同,一般来说,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疗程为 7 - 10 天,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疗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单纯性霉菌性阴道炎的短疗程(1 - 3 天)和复杂性霉菌性阴道炎的长疗程(6 天或更长)。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才能彻底治愈阴道炎,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不良生活习惯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与阴道炎的反复发作密切相关。比如,长期穿着紧身化纤内裤,这类内裤透气性差,会使阴道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增加,为病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再如,经常使用卫生护垫,尤其是在非经期长期使用。卫生护垫同样会影响阴道的透气性,而且更换不及时的话,容易滋生细菌。还有,熬夜、过度劳累等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时,阴道的防御功能也会随之减弱,从而增加阴道炎复发的风险。

女性朋友们应该尽量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非经期尽量避免使用卫生护垫。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忽视伴侣同治
部分阴道炎具有传染性,如滴虫性阴道炎。在女性患病后,如果不及时治疗性伴侣,那么在性生活过程中,病菌会再次传染给女性,导致阴道炎反复不愈。即使是一些非传染性的阴道炎,如霉菌性阴道炎,在性生活时,男性生殖器官也可能携带病菌,加重女性的病情或导致复发。因此,当女性患有阴道炎时,尤其是滴虫性阴道炎等具有传染性的阴道炎,性伴侣应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在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以防止交叉感染。

阴道炎反复发作给女性带来了诸多困扰,但只要我们了解并避免踏入这些 “雷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治疗,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阴道炎,守护好自己的生殖健康。如果阴道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赵静 河南电力医院 妇产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