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水肿竟是“肺肾失和”?千年经方调理水液代谢

2024-06-18 17: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表现为体内水液不能正常输布或排泄,而聚集于体内,引发头面、四肢乃至全身的浮肿。在中医理论中,水肿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肺肾失和”被视为水肿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水肿与“肺肾失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千年经方来调理水液代谢。

一、水肿与“肺肾失和”的关系

肺的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通过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将脾转输至肺的水液向上向外布散,以及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若肺功能失调,如外感风邪、肺气不宣,则水道不通,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反而泛溢肌肤,形成水肿。

肾的功能失调:

肾主水,为水之下源,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肾气充足,则开合有度,水液得以正常排泄。若肾功能失调,如肾阳衰微、气化无权,则水液停聚,泛溢肌肤,形成水肿。此外,肾阳虚还可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进一步加重水肿。

“肺肾失和”的机制:

肺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肺功能失调导致水道不通,而肾功能又衰弱无力排泄水液,则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肺肾失和”,加剧水肿的发生。

二、千年经方调理水液代谢

针对水肿的“肺肾失和”机制,中医采用了一系列经典方剂来调理水液代谢,以达到消肿的目的。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经方及其适应症:

宣肺利水法:

适应症:风水证,表现为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小便不利等,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

常用方剂: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药物组成: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连翘等。

健脾化湿、利水消肿法:

适应症: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等。

常用方剂: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药物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等。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法:

适应症:脾阳虚弱者,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等。

常用方剂:实脾饮加减。

药物组成: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等。

温肾利水法:

适应症:肾阳衰微者,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等。

常用方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药物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等。

三、综合调理与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水肿时,中医强调综合调理与个体化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病机,灵活选用上述经方,并结合针灸、推拿、食疗等中医特色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等,以辅助药物治疗,促进病情康复。

四、结语

水肿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肺肾失和”作为水肿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更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采用千年经方调理水液代谢,结合综合调理与个体化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肿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调整生活习惯,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韦记伟 周口市中医院 肾病糖尿病二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