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常见问题。对于神经内科而言,失眠不仅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还可能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伴随症状。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长期失眠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诸多危害。因此,了解失眠并掌握有效的改善方法至关重要,而神经内科护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认识失眠:揭开失眠的神秘面纱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频繁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早醒,比正常起床时间提前1小时以上醒来,且无法再入睡;还有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睡醒后仍感觉疲倦。失眠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失眠(病程小于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 - 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大于6个月)。长期失眠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内科角度:探寻失眠根源
神经系统疾病因素:许多神经内科疾病与失眠密切相关。例如,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和神经调节功能,容易出现失眠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因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不仅有运动障碍,还常伴有睡眠紊乱,如入睡困难、夜间觉醒次数增多等。偏头痛患者在头痛发作期间或间歇期也可能受到失眠的困扰,疼痛刺激和心理压力都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 - 羟色胺、多巴胺、γ - 氨基丁酸等对睡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失眠。5 - 羟色胺水平降低会影响情绪和睡眠,使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导致失眠。
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失眠的常见诱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事件,如工作竞争、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变故等,都可能使人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大脑兴奋度增加,难以进入睡眠状态。而失眠又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神经内科护理:多管齐下改善失眠
睡眠环境优化: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病房内保持安静,拉上厚实的窗帘阻挡光线,调节室温在20 - 22℃,湿度在40% - 60%。为患者提供柔软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减少外界因素对睡眠的干扰。对于因环境改变而失眠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给予陪伴和安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睡眠习惯调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电视等,因为这些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可以在睡前1小时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泡热水澡、阅读纸质书籍、听轻柔的音乐等,帮助身体和大脑放松,进入睡眠准备状态。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倾听患者的烦恼和担忧,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纠正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消除焦虑情绪。例如,让患者认识到偶尔的失眠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避免因过度担心失眠而加重心理负担。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药物治疗护理: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失眠。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对于服用安眠药的患者,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口干等。提醒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以免出现戒断反应或失眠反弹。同时,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心理调节。
饮食与运动指导: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饮食上,避免在晚餐时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可以在睡前喝一杯温牛奶,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身体兴奋,影响睡眠。
失眠并非小事,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神经内科护理从多方面进行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以便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庞佳丽 许昌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二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