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衰:运动对心衰,是敌是友?看清真相

2025-03-20 13: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核心”,一刻不停地跳动,为全身输送着生命必需的血液。然而,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却像一场阴霾,笼罩着心脏的正常运转,让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面对心衰,人们往往对运动充满疑虑:运动会不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还是说,适当运动反而能帮助改善心衰状况?这就如同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如何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拨开迷雾,探寻运动与心衰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看清背后的真相,帮助心衰患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心衰——心脏的“疲惫综合征”

心衰并非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心脏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累了”,失去了正常的泵血能力。

正常情况下,心脏有力地收缩与舒张,将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满足身体组织器官的代谢需求。但当患上心衰时,心脏就像一台老化磨损的发动机,动力不足。可能是心肌本身受损,如心肌梗死导致部分心肌坏死,失去收缩功能;也可能是心脏长期承受过重的压力,如高血压患者,心脏为了克服外周血管的高阻力,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不堪重负。

于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开始衰退,不能将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导致血液在心脏和肺部淤积。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一系列症状。起初,这些症状可能在活动量大时才出现,随着病情加重,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难以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

二、运动的“双刃剑”效应

(一)运动之“危”:加重心脏负担

对于心衰患者而言,过度运动确实存在风险。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急剧增加,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来满足这一需求。此时,已经疲惫衰弱的心脏不得不加快跳动频率、增强收缩力度,这无疑是给它本已沉重的负担又添上了一块大石头。

想象一下,一辆破旧的汽车,发动机性能已经大不如前,正常行驶都略显吃力,若是强行让它高速飞驰,引擎必然过热,零件磨损加剧,甚至可能当场抛锚。同样,心衰患者过度运动时,心脏可能无法承受这种高强度的负荷,导致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引发心绞痛发作,甚至诱发急性心力衰竭,使病情急转直下。

例如,有些患者在病情稍有稳定后,一时兴起,跟着家人去爬山或者长时间快速奔跑,结果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心跳过速,胸口闷痛不已,不得不紧急就医。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脏的承受能力有限,过度运动带来了严重后果。

(二)运动之“机”:带来康复希望

然而,适当的运动对于心衰患者并非只有坏处,反而蕴含着诸多康复的契机。首先,适度运动可以增强心肌的力量。就像通过锻炼能让我们的肌肉变得更强壮一样,规律的运动训练能促使心肌细胞发生适应性改变,让心肌逐渐恢复一定的收缩力,虽然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但足以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

其次,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健康的血管内皮就像一层光滑的“保护膜”,能够调节血管的张力,保证血液顺畅流动。心衰患者由于心脏功能不佳,血管内皮往往也受到影响,出现功能障碍。适当运动可以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等有益物质,修复内皮损伤,舒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的后负荷,使得心脏在泵血时更加轻松。

再者,运动还能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消耗多余脂肪,控制体重,避免肥胖给心脏带来的额外压力。同时,它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衰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生活受限,很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而运动能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等“快乐激素”,让患者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三、如何把握运动的“度”

(一)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

心衰患者在开始运动前,务必先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这是确保运动安全、有效的关键第一步。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近期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专属的运动方案。

一般来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是常用的评估标准之一。心功能Ⅰ级的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运动耐力较好,可以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 30 - 60 分钟,每周 3 - 5 次;心功能Ⅱ级的患者,日常活动轻度受限,稍事活动即感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这类患者适宜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时间可控制在 20 - 30 分钟,每周 3 - 4 次;而心功能Ⅲ级和Ⅳ级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日常活动明显受限,甚至休息时也有症状,此时应以休息为主,在医生指导下,可尝试进行少量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床边坐起、抬腿等,逐渐增加活动量。

(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无论处于何种心功能分级,心衰患者在运动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运动时,不要急于求成,运动强度要低,时间要短,让身体慢慢适应。

比如,一开始可以先从室内缓慢散步 5 分钟做起,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有无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如果感觉良好,下次再增加 2 - 3 分钟,逐步延长运动时间,待身体适应后,再适当提高散步速度。当能够轻松完成一定时间的散步后,再考虑尝试更复杂一点的运动,如太极拳,同样先从最基本的招式学起,慢慢掌握动作要领,增加运动难度。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既能避免过度运动带来的风险,又能让身体在运动中逐渐受益。

(三)注意运动中的细节

运动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也不容忽视。首先,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避免在饭后立即运动,一般建议饭后 1 - 2 小时后再进行锻炼,以免影响消化,加重心脏负担。其次,注意运动环境,尽量选择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场地平坦的地方,如公园、小区花园等,减少外界因素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再者,运动时要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佩戴具有心率监测功能的设备,如运动手环等,以便实时了解心率变化。一般来说,心衰患者运动时的心率不宜超过最大心率(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的 70% - 80%,一旦心率过快或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并及时就医。此外,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等,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减少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等风险。

四、适合心衰患者的运动项目

(一)散步

散步是最为简单、易行且安全的运动方式,适合大多数心衰患者。它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器材,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散步的速度和距离。在散步过程中,步伐要平稳、缓慢,呼吸要均匀,尽量放松身心,享受散步带来的宁静与舒适。刚开始散步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但只要坚持下去,随着身体适应,会发现散步不仅能锻炼心脏,还能改善心情,缓解焦虑。

(二)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瑰宝,动作舒缓、柔和,讲究身心合一。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太极拳的慢节奏运动方式有助于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练习太极拳时,患者需要集中注意力,跟随招式缓慢移动身体,这能有效转移对病痛的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而且,太极拳的许多动作都需要身体的协调配合,通过长期练习,还能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减少跌倒风险,对心衰患者的日常护理十分有益。

(三)八段锦

八段锦同样是一项非常适合心衰患者的传统健身项目。它由八组动作组成,动作连贯、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八段锦的每一组动作都有特定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能够充分锻炼全身各个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力量。患者在练习八段锦时,要注意掌握动作要领,配合深呼吸,感受身体的舒展与放松。与太极拳类似,八段锦也兼具健身与养心的双重功效,让患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慰藉。

五、运动之外的综合管理

虽然运动对心衰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但仅靠运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方位的综合管理。

首先,药物治疗是基础。心衰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能够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重构、控制心率等,从不同角度维护心脏的正常功能。患者千万不能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以免病情反复。

其次,饮食调理也不容忽视。心衰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避免食用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等高盐、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荷。

再者,定期复诊至关重要。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生化等指标,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为心脏创造一个良好的恢复环境。

运动对于心衰患者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把握好运动的“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结合药物、饮食、休息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心衰患者就能在与疾病的抗争中逐步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拥抱充满活力的生活。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帮助心衰患者走出阴霾,迎来希望的曙光。

(陆雅婧 郑州市中心医院 CCU/CNICU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