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护眼卫士”行动:如何有效预防眼外伤

2025-01-11 17:3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眼外伤时有发生,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可能威胁到我们的视力健康。为了守护这扇珍贵的“窗户”,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眼外伤的成因、预防措施及急救方法,共同开展“护眼卫士”行动,确保眼睛的安全与健康。

一、眼外伤的成因

眼外伤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性损伤:如被球类、拳头等击打,锐器刺伤,车祸等造成眼球破裂、眼眶骨折等。这类损伤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和视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2、化学性损伤:酸碱化学物质溅入眼睛,如硫酸、盐酸、氨水等,会灼伤眼部组织。这类损伤通常伴随着剧烈的刺痛、红肿和流泪,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3、热烧伤:高温液体、火焰等导致眼部烧伤。这类损伤不仅会导致眼部组织的坏死,还可能引发感染,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4、辐射性损伤: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辐射下,损伤眼部。这类损伤往往不易察觉,但长期积累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引发眼部疾病。

5、异物入眼:灰尘、沙粒、金属碎屑等异物进入眼睛,引起角膜擦伤等。这类损伤虽然相对较小,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导致感染或视力下降。

二、眼外伤的预防措施

预防眼外伤,关键在于提高防范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预防措施:

1、加强防范教育:了解眼外伤的危害和成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眼外伤。因此,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引导他们远离危险环境,避免使用危险物品打闹或玩耍。

2、佩戴防护眼镜:在进行可能危害眼睛的活动时,如进行体育活动、户外探险、家务劳动等,应佩戴防护眼镜。防护眼镜可以有效阻挡异物、飞溅物等对眼睛的伤害,保护眼睛免受意外伤害。

3、注意工作环境安全:如果所处的工作环境存在眼部受伤的风险,如化学实验室、建筑工地等,应适当调整工作环境,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在工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合适的防护眼镜或面罩,以减少外伤几率。

4、避免直视强光或有害光线:不直视阳光、电焊光或有害光线,以减少对眼睛的刺激和损伤。在户外活动时,可以佩戴太阳镜来减少强光对眼睛的刺激。

5、定期检查眼睛: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眼部问题。通过专业的眼部检查,可以了解眼睛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眼部疾病或异常,降低眼外伤的风险。

6、注意用眼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睛。定期用干净的毛巾蘸取温热水后,对眼睛进行擦拭。避免使用不干净的毛巾或手帕,以免引起感染。

三、眼外伤的急救措施

一旦发生眼外伤,应立即就医。在就医前,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初步处理:

1、机械性眼外伤:对于眼表面异物,如灰尘、沙粒等,切勿用手揉搓眼睛,以免加重损伤。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轻轻包扎患眼,避免压迫眼球。对于眼球穿通伤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2、化学性眼外伤:一旦眼睛接触到化学物质,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以稀释和清除化学物质。冲洗时,要翻开眼睑,确保冲洗到眼球的各个部位。冲洗后,尽快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3、热烧伤和辐射伤:对于火焰、高温液体等造成的热烧伤,以及强光、紫外线等造成的辐射伤,应立即就医。在就医前,可用干净的纱布轻轻覆盖伤眼,避免揉搓和压迫。

四、日常生活中的护眼小贴士

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我们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护眼小贴士来保护眼睛:

1、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遵循“三个一”口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避免长时间低头看书或看手机,以减少眼睛疲劳。

2、控制用眼时间:每天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看电视不超过4小时。遵循“20-20-20”原则,即每用眼20分钟,就望向20英尺(约6米)外的绿叶20秒,让眼睛得到放松。

3、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西兰花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护眼睛健康,预防眼部疾病。

4、增加户外活动: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打羽毛球、放风筝等,这些运动有助于锻炼眼睛的调节能力,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

5、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缓解眼睛疲劳,降低眼外伤的风险。建议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为了守护这扇珍贵的“窗户”,我们需要提高防范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法。让我们携手开展“护眼卫士”行动,共同预防眼外伤的发生,确保眼睛的安全与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关注眼睛的健康状况,遵循护眼小贴士,让眼睛始终保持明亮和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启一段“睛”彩人生!

(邓先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