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小儿肠炎是极为常见的病症。对于家长而言,孩子患上肠炎后,除了揪心于频繁的腹泻、腹痛,更要警惕肠炎可能引发的脱水症状。脱水若未能及时察觉与干预,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判断小儿肠炎是否引发脱水症状,是每位家长都应掌握的关键技能。
小儿肠炎与脱水的关联
小儿肠炎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或是饮食不当、过敏等因素引发。肠炎发作时,肠道黏膜受损,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导致孩子频繁腹泻、呕吐。而腹泻和呕吐正是导致脱水的直接原因,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着排泄物丢失,若得不到及时补充,身体就会进入脱水状态。孩子的身体相较于成人,水分占比更高,且肾脏对体液平衡的调节能力较弱,所以在肠炎时更易发生脱水,并且脱水进展速度可能更快。
脱水的判断指标
1.精神状态:健康的孩子通常精神饱满、活泼好动。当小儿肠炎引发脱水时,最先体现在精神状态的改变上。轻度脱水时,孩子可能会变得烦躁不安,原本爱玩耍的他们会表现得比平时更闹腾,对玩具、游戏等兴致缺缺。这是因为身体缺水导致大脑轻度缺氧,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随着脱水程度加重,进入中度脱水,孩子会逐渐变得精神萎靡,眼神黯淡无光,反应也变得迟钝,呼唤名字时回应不积极,甚至嗜睡,不愿意活动,对周围的事物几乎没有反应。到了重度脱水阶段,孩子可能陷入昏迷状态,这是极为危险的信号,意味着身体多个重要器官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必须立即就医急救。
2.皮肤状况:正常孩子的皮肤弹性良好,用手指轻轻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的皮肤,松开后皮肤能迅速恢复原状。脱水时,皮肤会出现明显变化。轻度脱水时,皮肤弹性稍差,捏起皮肤后,恢复时间会稍有延长,大约在1-2秒。中度脱水时,皮肤弹性明显下降,捏起皮肤后,恢复时间可能达到2-3秒,皮肤看起来也比较干燥,缺乏光泽,摸上去有粗糙感。重度脱水时,皮肤弹性极差,捏起后皮肤几乎不能恢复,呈现“帐篷样”,同时皮肤干燥、皱缩,像缺乏水分的纸张,甚至可能出现花纹。
3.口唇与口腔黏膜:观察孩子的口唇和口腔黏膜也能判断是否脱水。正常情况下,孩子的口唇红润、湿润,口腔黏膜光滑、湿润。轻度脱水时,口唇可能稍显干燥,不再像平时那样水润,但口腔黏膜基本还保持湿润。中度脱水时,口唇明显干燥起皮,口腔黏膜也变得干燥,舌头表面可能出现白色舌苔,孩子可能会经常舔嘴唇。重度脱水时,口唇干裂严重,甚至可能出血,口腔黏膜干燥得如同砂纸,吞咽都可能变得困难。
4.眼窝与囟门:对于囟门未闭合的婴幼儿,囟门也是判断脱水的重要部位。正常情况下,婴幼儿的囟门平坦、柔软。轻度脱水时,眼窝可能稍有凹陷,囟门也略微凹陷,但不太明显。中度脱水时,眼窝凹陷更加明显,从侧面看,眼球似乎有些内陷,囟门凹陷程度也加重,用手触摸能明显感觉到囟门低于周围颅骨平面。重度脱水时,眼窝深陷,几乎能看到眼球周围的轮廓,囟门凹陷很深,甚至可能触摸到颅骨的边缘,给人一种头部变形的错觉。
5.尿量:尿量是反映孩子身体水分状况的直观指标。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每天排尿次数较多,尿布会比较频繁地被浸湿。轻度脱水时,孩子的尿量会稍有减少,尿布更换的频率降低,可能从原来的每2-3小时一次变为3-4小时一次,尿液颜色可能稍深。中度脱水时,尿量明显减少,尿布可能半天都不会湿透,尿液颜色呈深黄色,气味也比平时更重。重度脱水时,孩子可能长时间不排尿,即使有少量尿液排出,颜色也几乎接近酱油色,这表明肾脏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尿液浓缩到了极致。
脱水程度的综合判断
判断小儿肠炎是否引发脱水症状,不能仅依据单一指标,而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轻度脱水时,孩子可能只有一两项症状表现,如精神稍显烦躁、尿量稍有减少,整体状态尚可,一般通过口服补液就能纠正脱水。中度脱水时,会出现多个症状,如精神萎靡、皮肤弹性下降、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此时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治疗。重度脱水则是非常危急的情况,孩子会出现昏迷、皮肤花纹、无尿等严重症状,必须立即送往医院进行紧急抢救,通过快速静脉补液等措施来挽救生命。
小儿肠炎引发的脱水症状不容忽视,家长在孩子患病期间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上述脱水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果无法准确判断脱水程度,务必及时带孩子就医,让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确保孩子能尽快恢复健康,远离脱水带来的健康风险。
(杨贺峰 濮阳市中医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