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受伤患者的护理工作时,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至关重要,因为不当的处理可能会加重患者的伤势,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以下是一份关于如何正确进行受伤患者护理工作的医学类科普文章。
一、初步评估与急救措施
1. 保持冷静
在面对受伤患者时,首先需要保持冷静。这不仅有助于你清晰地思考,还能避免因慌乱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迅速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确保没有进一步的危险因素,如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等,以避免二次伤害。
2. 确保呼吸道畅通
检查患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这是急救的首要任务。如果患者意识不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舌头后坠堵塞气道。同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如呕吐物、血块等,避免窒息。可以使用手指或干净的布料进行清理,动作要轻柔,以免加重损伤。
3. 检查呼吸与循环
接下来,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将耳朵贴近患者的鼻子和嘴巴,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感受是否有呼吸气流。同时,触摸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是否有脉搏。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在进行CPR时,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
4. 控制出血
对于有出血的伤口,应立即施加直接压力以控制出血。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布料或手帕覆盖伤口,用力按压。如果出血严重,可以使用止血带,但需注意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小时,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在使用止血带时,应记录使用时间,并尽快送医处理。
5. 避免移动受伤部位
如果怀疑患者有骨折或脊柱损伤,应尽量避免移动受伤部位,以免造成进一步伤害。可以用夹板或临时固定物固定骨折部位,保持其相对静止。对于疑似脊柱损伤的患者,应保持其平躺,头部和颈部保持直线,避免弯曲或扭转。
二、具体伤情处理
1. 轻微擦伤和割伤
- 清洁伤口:使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水清洗伤口,去除污物和细菌。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搓洗,以免加重损伤。
- 消毒:使用碘酒、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过敏史和伤口情况决定。
- 包扎: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既要防止细菌侵入,又要保证血液循环通畅。
2. 深度伤口或撕裂伤
- 不要自行深入清理伤口,以免破坏凝血块,导致出血不止。
- 应立即就医,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在送医过程中,可以用干净的布料覆盖伤口,施加轻微压力,防止进一步污染和出血。
3. 骨折
- 保持受伤部位静止,用夹板或临时固定物固定骨折部位。夹板可以使用木板、杂志等硬质材料,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 避免对骨折部位施加压力或移动,以免骨折端刺伤周围组织或血管。
- 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在送医过程中,尽量保持患者平稳,避免颠簸。
4. 脱臼
- 不要尝试自行复位脱臼的关节,错误的复位方法可能会加重损伤,甚至导致神经血管损伤。
- 应尽快送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复位。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可以用三角巾或布带将受伤部位固定在舒适的位置,减少疼痛。
5. 烧伤和烫伤
- 立即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持续10-30分钟,以降低温度和减轻疼痛。冲洗时水流要温和,避免用力搓洗。
- 不要刺破水泡,避免感染。水泡是皮肤的天然保护层,刺破后容易导致细菌侵入。
- 覆盖烧伤部位,使用干净、湿润的布料。可以选择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保持伤口湿润,有助于减轻疼痛和促进愈合。
- 烧伤面积较大或深度烧伤应立即就医,在送医过程中,尽量保持患者平稳,避免烧伤部位受压。
三、后续护理与观察
1. 观察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水平、呼吸频率、脉搏和血压等。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特别是对于重伤患者,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都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恶化。
2. 疼痛管理
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和药物副作用。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还可能影响康复进程。可以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评分调整药物剂量。
3. 预防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时更换敷料,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每次换药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发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4. 饮食与营养
根据患者情况,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支持,帮助身体恢复。重伤患者往往需要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可以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5. 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伤情和恢复情况制定,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按摩、功能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四、心理支持
1. 情绪支持
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缓解紧张和恐惧情绪。受伤后的心理创伤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对患者的康复影响很大。可以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家属沟通
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确保他们了解患者的状况和治疗计划。家属的支持和配合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家属座谈会、定期反馈等方式,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五、预防措施
1. 安全教育
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安全防护的知识,预防未来的伤害。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普及常见伤害的预防和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2. 环境安全
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减少潜在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家中和单位的电器、燃气设备,确保其安全使用。对于老年人、儿童等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安全性,避免跌倒、烫伤等意外伤害。
结语
正确地进行受伤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耐心和同情心。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正确的初步处理可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在后续的护理过程中,细心的观察、恰当的治疗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记住,任何情况下,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李亚婷 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