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每天揉腹5分钟,改善便秘失眠

2024-03-11 08: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腹部按摩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理人体机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针对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及睡眠障碍,展现出显著的调节功效。本文将从腹部按摩的标准操作规范、作用机制的深入解析以及实际应用指导等三个关键维度,展开全面且系统的阐述,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保健知识。

一、标准操作规范

(一)基础手法

1.掌揉法:将全掌紧密贴合于腹部皮肤,以顺时针方向进行环形按摩。此手法能够大面积地刺激腹部组织,促进腹部气血运行,调节胃肠蠕动。

2.指压法:运用中指精准按压中脘、天枢穴。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每穴按压时长保持在30秒,通过适度的压力刺激穴位,激发穴位的治疗作用,以调节胃肠功能。

3.推抹法:从肋弓部位开始,沿着腹部向下朝耻骨联合方向进行单向推抹。该手法有助于推动腹部气血下行,促进胃肠排空,改善腹部不适症状。

(二)操作参数

1.时间把控:建议在晨起或睡前进行腹部按摩,每次操作时长控制在2-3分钟。晨起时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此时按摩有助于激发胃肠活力;睡前按摩则可放松身心,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为良好的睡眠创造条件。

2.力度掌控:按摩力度以能够清晰感受到皮下组织移动为宜。过轻的力度无法有效刺激腹部组织,过重则可能导致不适甚至损伤,因此需把握适度的力度。

3.频次设定:每日进行1-2次按摩,持续规律的按摩可使腹部组织持续受到良性刺激,逐步改善胃肠功能和睡眠质量。

(三)体位准备

1.卧位选择:采取平卧位,同时将双腿屈曲。这种体位能够使腹部肌肉充分放松,便于按摩操作的进行,且有利于腹部气血的流通。

2.腹部暴露:确保腹部充分暴露,以便于按摩手法的准确实施,使按摩能够直接作用于腹部穴位和组织。

3.环境温控: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6-28℃,适宜的温度可使人体感觉舒适,避免因寒冷刺激导致腹部肌肉紧张,影响按摩效果。

二、作用机制解析

(一)胃肠调节

1.促进肠蠕动:腹部按摩能够有效促进肠道蠕动,研究表明,按摩后肠蠕动频率可增加40-60%。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加速食物在肠道内的推进,改善便秘等肠道动力不足的问题。

2.改善肠系膜血液循环:按摩过程中,腹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肠系膜血管扩张,血液供应增加,为肠道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3.调节脑-肠轴功能:脑-肠轴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腹部按摩可调节脑-肠轴的功能,通过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调节,改善胃肠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二)睡眠改善

1.提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按摩腹部可刺激副交感神经,使其兴奋性提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人体处于放松状态,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2.促进血清素分泌: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和睡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腹部按摩能够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使人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3.使腹主动脉搏动趋缓:在按摩过程中,腹主动脉搏动逐渐趋缓,反映出人体的生理状态趋于平静和放松,为睡眠创造了良好的生理条件。

(三)穴位刺激

1.中脘穴:中脘穴作为胃之募穴,具有调节胃气的重要作用。按摩中脘穴可促进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缓解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2.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对肠腑功能具有平衡调节作用。刺激天枢穴可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改善便秘、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问题。

3.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按摩关元穴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可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三、应用指导

(一)适宜人群

1.功能性便秘患者:对于功能性便秘患者,腹部按摩能够有效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动力,帮助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2.轻度失眠人群:轻度失眠人群通过腹部按摩,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放松身心,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3.亚健康状态人群:亚健康状态人群常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腹部按摩可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睡眠,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帮助恢复健康状态。

(二)禁忌情况

1.急性腹痛患者:急性腹痛可能是多种严重疾病的表现,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在病因未明确之前进行腹部按摩,可能会加重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2.腹部术后2周内患者:腹部手术后2周内,手术切口尚未完全愈合,腹部组织较为脆弱。此时进行按摩可能导致切口裂开、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

3.妊娠中晚期孕妇:妊娠中晚期孕妇的腹部增大,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相对固定。按摩腹部可能会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早产、流产的风险,因此应避免进行腹部按摩。

(三)效果增强方案

1.配合腹式呼吸:在进行腹部按摩时,配合腹式呼吸,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通过呼吸与按摩的协同作用,增强腹部组织的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按摩效果。

2.使用按摩介质:选用生姜油或薄荷油等按摩介质,这些介质具有温热散寒、理气止痛、提神醒脑等功效。在按摩过程中,介质可增强手法的渗透力,更好地发挥按摩的治疗作用。

3.同步按压足三里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同步按压足三里穴位,可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与腹部按摩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对胃肠疾病和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

建议在进食1小时后进行腹部按摩,避免因进食后立即按摩导致胃肠不适。坚持进行2-4周的腹部按摩,通常可见明显效果。若在按摩过程中出现腹痛加重或持续失眠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因此在日常保健中,建议统一采用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以达到补益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

(周先炎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