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输血科或许并不如急诊科、外科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然而,关于输血,许多人还存在诸多误解和盲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输血科,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了解输血背后的奥秘,并澄清那些常见的误区。
一、输血科的奥秘
输血科,一个看似普通却充满高科技的科室,它负责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测和输注等全过程。在这里,每一袋血液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检测,确保其安全、有效。
1、血液的采集与储存
血液的采集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流程。献血者需要经过健康筛查,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测量,以及详细的健康问卷调查。只有符合条件的献血者,其血液才会被采集。采集后的血液会被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包括传染病筛查、血红蛋白水平测定等。合格的血液会被储存起来,以供临床使用。
储存血液也有讲究。不同的血液成分需要不同的储存条件。例如,红细胞需要在2~6℃的环境下保存,而血小板则需要在20-24℃的条件下振荡保存。此外,血液的保存期限也有限制,过期的血液将不能使用。
2、血液的分离与检测
现代输血技术允许我们将血液中的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这样,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为其输注特定的血液成分,既节省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又减少了输血过程中的风险。
在输血前,还需要进行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决定输血兼容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如果血型不匹配,输血可能导致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输血的过程与监控
输血过程并非简单的将血液输注到患者体内。在输血前,医护人员会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血型等,以确保输血无误。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输血的常见误区
尽管输血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关于输血,许多人还存在诸多误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血误区:
1、输血很可怕,后果很严重
很多人对输血存在恐惧心理,认为输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实际上,输血是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当人体缺血时,输血可以迅速补充血液量,恢复血液循环,或者提供特定的血液成分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当然,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并遵循严格的输血规范和流程,其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2、输血能全面补充营养
有人认为输血可以全面补充营养,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观念。血液虽然被视为人体最为宝贵的组分之一,但输血并不能起到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输全血甚至也起不到预防血细胞减少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体有维持血液容量和成分平衡的内在机制,多余的血液成分或不相容的血液成分将迅速被破坏。
3、输血越新鲜越好
很多人认为输血越新鲜越好,其实并非如此。血液中有许多病原体在血液保存过程中可以自然被灭活,如梅毒螺旋体在体外血液4℃保存下只能存活48-72小时,疟疾虫保存两周可灭活。因此,从传染病的风险上来说,保存期长的血液比新鲜的血液更安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使用过期的血液,因为过期的血液可能会失去其生物活性或产生有害物质。
4、直系亲属之间输血更安全
很多人认为直系亲属之间输血更安全,因为血缘关系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他们拥有相似的遗传背景,但正是这种相似性可能导致输血后发生一种名为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严重并发症。该病由供血者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增殖并攻击其组织引起,可能导致死亡。因此,直系亲属间的输血存在潜在的高风险,通常不被推荐。在输血时,应优先考虑使用经过严格筛选和检测的非直系亲属或无关供者的血液,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5、O型血是万能血
很多人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实际上,这是有条件的。在紧急情况下,如受血者ABO血型鉴定困难或同型血严重不足,而O型血又充足时,O型血才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但在其他情况下,还是应按照ABO及Rh同型且交叉配血相合的原则进行输注。因为不同血型之间的血液可能存在凝集反应,导致输血失败或引发严重的输血反应。
三、结语
输血科是一个充满奥秘和挑战的科室,它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通过了解输血科的奥秘和澄清常见的输血误区,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输血这一治疗手段。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输血将会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生命之光。
(闫优萍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