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关节错位的经历,比如突然扭伤脖子、运动时不小心崴脚,又或是长期不良姿势导致脊柱侧弯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毛病,却可能带来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正骨,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解开筋骨的密码,让错位的关节重新“归位”,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一、中医正骨:传统智慧的结晶
中医正骨,作为中医骨伤科的重要治疗方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学的“十三科”中,就有正骨的身影,元代更是被称为“正骨兼金镞科”。像《世医得效方》和《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著作里,都详细记载了正骨的手法、治疗原则及适应症,为后世正骨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医正骨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在中医看来,筋骨、肌肉、关节等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的协调运动依赖于气血的顺畅流通。当筋骨发生错位、骨折或损伤时,气血运行受阻,就会引发疼痛和功能受限。通过手法复位、固定制动、功能锻炼及内外用药等综合方法,恢复筋骨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促进气血流通,从而缓解疼痛,加速恢复。
二、错位关节的“归位”之旅
1、精准诊断:揭开关节错位的“面纱”
中医正骨治疗前,医生会运用“望、闻、问、切”等传统诊断方法,仔细观察病人的姿势、触摸患处,了解病情。比如,对于颈椎错位的患者,医生会观察其颈部是否有歪斜、僵硬,询问是否有头晕、手臂麻木等症状,再通过触摸颈椎两侧的肌肉和骨骼,判断错位的具体位置和程度。只有准确诊断,才能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2、手法复位:神奇的“关节魔术”
手法复位是中医正骨的核心环节,医生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运用各种手法将错位的关节复位。常见的正骨手法有拔伸、旋转、折顶、回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等。
以颈椎复位为例,有一种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患者平卧在床上,心理上会感到平静和安全,颈部肌肉也能完全放松。医生先进行手力牵引,双手托住患者头部,持续牵引数分钟,使颈部肌肉产生疲劳,消除病理性痉挛,为复位创造条件。接着进行成角调节,根据患椎所处位置,调整颈部的屈曲度数。最后,医生双手协调用力,让患者轻轻转头,同时将下颌向一侧轻巧用力旋转并提拉,就能听到“咔嚓”一声,关节复位成功。
3、固定制动:给关节“上保险”
关节复位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稳定和愈合。这时,固定制动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医生会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情况,采用夹板、石膏、绷带等固定方法,限制关节的活动,防止再次错位。例如,对于肩关节脱位复位后,一般采用胸壁带固定,将患侧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60 - 90°,前臂依附胸前,用绷带将上臂固定在胸壁,前臂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固定时间通常为2 - 3周。
4、功能锻炼:让关节“活”起来
在固定制动一段时间后,关节需要逐渐恢复活动能力。功能锻炼就是帮助关节重新找回“活力”的重要步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方案,如颈椎的米字操、腰椎的飞燕式等。通过适当的运动,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促进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
5、中医正骨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中医正骨适用于多种骨骼和关节疾病,如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肌肉劳损等,还能帮助纠正错误的站姿、坐姿,改善脊柱轻度侧弯等问题。
不过,中医正骨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重度的骨质疏松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患者、孕妇以及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等,都不建议进行正骨治疗。正骨后,患者需要注意静养,避免劳累和负重,改变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以免影响骨头和关节的稳定性。
中医正骨,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技艺,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筋骨之痛。它就像一位无声的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筋骨健康。如果你也正遭受着关节错位的困扰,不妨走进中医正骨的殿堂,探寻筋骨的密码,让错位的关节重新“归位”,重获健康与活力。
(万小冠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