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手术后的疼痛管理领域,术后镇痛泵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少患者和家属对其存在疑问,甚至认为它是“智商税”。那么,术后镇痛泵究竟是不是“智商税”呢?让我们听听骨科麻醉科医生的科学解读。
术后镇痛泵的工作原理与作用机制
术后镇痛泵是一种通过持续或间歇地输送药物到体内来控制疼痛的设备。它主要由储药容器、输液管和控制装置组成,储药容器中装有麻醉药或镇痛药,如吗啡、布比卡因等。控制装置可以设定药物释放的速度和量,通常有两种方式:连续输注和按需给药。连续输注是指药物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进入体内,按需给药则是在患者觉得疼痛时,通过按泵上的按钮释放额外剂量。
药物通过输液管连接储药容器和患者体内的导管,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或神经系统。大多数镇痛泵配备了防误用机制,如设定最大剂量限值来防止药物过量,从而确保安全性。术后镇痛泵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利用机械或电子装置,将镇痛药物以持续或间断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药物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来发挥止痛作用,如阿片类药物可以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部分药物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从而影响疼痛的感知。
术后镇痛泵在骨科手术中的显著优势
实现个性化镇痛
使用镇痛泵时,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疼痛感受自行控制镇痛药物的用量,使镇痛效果更加个性化。同时也可以结合个人需求自行激活止痛泵,从而保证更加及时、有效的镇痛效果。比如,一位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在术后活动时可能会感到疼痛加剧,此时他可以通过按压镇痛泵上的按钮,获得额外的药物剂量,缓解疼痛。
减少镇痛延迟
止痛泵使用比较便捷,患者无需等待医护人员帮忙给药,从而减少镇痛的延迟时间,避免长时间等待。在骨科手术后,疼痛可能会随时出现,及时的镇痛对于患者的舒适度和恢复至关重要。
改善舒适度和满意度
由于止痛泵操作简单,可以更好地控制疼痛,所以患者术后无需过于焦虑紧张,在舒适度和满意度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一位膝关节手术后的患者表示,使用镇痛泵后,他能够更轻松地入睡,心情也更加舒畅。
减少并发症
使用止痛泵时可以得到有效的镇痛,可以降低术后机体应激反应,防止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骨科手术患者来说,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康复进程和预后。
促进术后恢复
由于疼痛感有所减轻,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切口、体力等都能得到较好恢复,所以使用止痛泵对于促进术后恢复也比较有益。例如,一位腰椎骨折手术后的患者,在使用镇痛泵后能够更早地进行康复训练,身体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术后镇痛泵的潜在风险与应对措施
虽然术后镇痛泵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患者如果疼痛比较严重或是情绪过于焦虑,可能会频繁使用止痛泵,从而导致镇痛药物过度使用,增加药物滥用风险。某些镇痛药物,比如吗啡、盐酸羟考酮、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如果过度使用,可能会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是呼吸抑制。过度依赖止痛泵,导致药物使用过量,严重时还可能使得患者意识状态改变,诱发嗜睡、昏睡等症状。此外,有些患者可能会有药物过敏反应,比如用药后会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由于使用止痛泵需要留置静脉导管,不排除会有滞留导管感染风险,从而可能会引发局部感染或血流感染。
不过,这些风险是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和管理来避免的。麻醉科镇痛泵的用药配置遵循低阿片化原则,精准用药。通过多种不同机制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在保证良好镇痛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镇痛药物的副作用。个体化用药方案会结合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计算得来。而且,大多数止痛泵配备了防误用机制,如设定最大剂量限值来防止药物过量,从而确保安全性。
术后镇痛泵并不是“智商税”,它在骨科手术后的疼痛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恢复。当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医嘱,注意其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术后镇痛泵真正为患者带来福音。
(龚钦 郑州市骨科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