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术后镇痛泵,是麻醉医生留下的“止痛神器”?

2024-10-27 18: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术后疼痛——康复路上的“绊脚石”

手术过后,身体上的创口仿佛成了一个“疼痛源”,源源不断地向大脑传递着疼痛信号。患者可能会感到切口处如针刺、刀割般的剧痛,或是伴随着肌肉牵拉、内脏反应带来的酸胀、坠胀感,这种疼痛不仅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还会对身体的恢复造成诸多阻碍。它会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咳痰,增加肺部感染风险;影响胃肠蠕动,导致腹胀、恶心、呕吐,延缓进食与营养摄取;长时间的疼痛刺激甚至会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削弱身体的抵抗力。在这艰难时刻,术后镇痛泵悄然登场,它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止痛神器”呢?

二、镇痛泵的工作原理——精准“控痛”之道

1.持续输注与自控给药:术后镇痛泵主要有两种给药模式,协同发挥作用,为患者带来良好的镇痛效果。一方面,它通过一根细导管连接到患者的静脉、硬膜外腔或神经周围等部位,按照预设的速率,持续、缓慢地输注镇痛药物,就像给疼痛部位设置了一道“防护堤”,源源不断地输送“止痛力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让疼痛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另一方面,患者自身还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当感到疼痛加剧时,可按下自控按钮,镇痛泵会立即追加一次小剂量药物,迅速缓解突发的剧痛,满足个体在不同时刻的疼痛需求,实现精准“控痛”。

2.药物配方“鸡尾酒”效应:镇痛泵内的药物并非单一成分,而是精心调配的“鸡尾酒”。通常包含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它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强力阻断疼痛信号传递,具有强效镇痛功效;非甾体抗炎药,像布洛芬、氟比洛芬酯,能抑制体内炎症介质产生,减轻创伤部位炎症反应引发的疼痛,同时还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其不良反应;有时还会加入少量局麻药,如罗哌卡因,对于硬膜外或神经阻滞镇痛,局麻药可直接作用于神经,阻断疼痛传导通路,多种药物相互配合,从不同靶点、不同机制发挥作用,如同多管齐下,共同攻克术后疼痛难题。

三、适用范围广泛——多类手术的“止痛伴侣”

1.腹部外科手术:像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胃肠手术等,术后患者腹部创口大,内脏神经受刺激明显,疼痛往往较为剧烈。镇痛泵能有效缓解切口疼痛,让患者敢于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肺部并发症,助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例如,胃肠手术后患者使用镇痛泵,可在术后第一天就尝试在床上翻身、坐起,为后续下床行走奠定基础,缩短住院时间。

2.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等骨科手术,术后创口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锻炼。镇痛泵为患者提供稳定的止痛支持,使其能在疼痛减轻的情况下,按照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关节屈伸、肌肉收缩训练,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提高手术疗效,帮助患者更快恢复肢体活动能力,回归正常生活。

3.妇产科手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等妇产科手术,术后不仅有腹部切口疼痛,还有子宫收缩痛,给产妇身心带来双重折磨。镇痛泵可缓解疼痛,让产妇在产后能更好地休息,心情舒畅,有利于乳汁分泌,同时也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子宫复旧情况,保障母婴健康,为新生命的到来增添温馨与舒适。

四、优势尽显——助力术后舒适康复

1.持续有效止痛:与传统按需口服或肌内注射镇痛药相比,镇痛泵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止痛效果。口服镇痛药需经过胃肠吸收,起效慢,且血药浓度波动大,患者可能在药效未达峰值时仍饱受疼痛折磨;肌内注射不仅疼痛,还会因药物吸收过程影响止痛及时性与持续性。而镇痛泵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让患者时刻处于相对舒适的无痛或低痛状态,尤其在术后早期,疼痛最为剧烈阶段,为患者撑起一片“止痛蓝天”。

2.个性化止痛体验:每位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手术创伤大小各异,镇痛泵的自控功能完美满足了个性化需求。耐受差的患者,可在疼痛稍有苗头时就按下自控按钮,及时追加药物;创伤小、疼痛轻的患者,则可减少按压次数,避免药物过量。这种因人而异的给药方式,如同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的“止痛方案”,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让康复过程更加人性化。

3.促进早期康复:持续有效的止痛为患者早期活动、功能锻炼提供了有力保障。患者不再因惧怕疼痛而蜷缩不动,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深呼吸、咳痰、翻身、下床行走等康复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身体机能恢复,缩短住院周期,节省医疗成本,实现患者、医院、社会多方共赢。

五、并非“万能神药”——潜在风险与应对

1.不良反应风险:尽管镇痛泵有诸多优势,但也并非毫无风险。阿片类药物作为核心成分,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这是因为刺激了延髓呕吐中枢;呼吸抑制,尤其在老年、体弱或合并心肺疾病患者中更易出现,由于阿片类药物抑制呼吸中枢兴奋性;还可能导致尿潴留,影响膀胱逼尿肌功能。此外,长时间使用镇痛泵,导管留置部位可能发生感染,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出现全身发热等症状。

2.密切监测与应对策略:为降低风险,医护人员会在患者使用镇痛泵期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点关注有无呼吸抑制迹象,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调整药物剂量或停用镇痛泵,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吸氧、使用纳洛酮拮抗阿片类药物作用。对于恶心、呕吐,可预防性给予止吐药;尿潴留时,采取诱导排尿、留置导尿等方法解决。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检查导管留置部位,及时更换敷料,预防感染发生,确保镇痛泵安全、有效使用。

六、使用注意事项——保障安全与效果

1.正确使用自控按钮:患者及家属要了解镇痛泵自控按钮的使用方法,并非按压越多越好。一般来说,镇痛泵设有锁定时间,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多次按压仅首次有效,这是为了防止药物过量。患者应根据疼痛感受,合理使用,若频繁按压后疼痛仍未缓解,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排查是否存在导管堵塞、药物渗漏等问题,而非盲目持续按压,确保药物合理、安全输注。

2.及时反馈不适症状:使用过程中,患者若出现任何不适,如头晕、心慌、皮肤瘙痒(可能是药物过敏反应)、切口异常疼痛(可能提示创口并发症)等,要第一时间向医护人员反映。医护人员会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镇痛泵运行情况,综合判断原因,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安全,让镇痛泵始终发挥最佳止痛效果。

七、总结

术后镇痛泵在很大程度上堪称麻醉医生留下的“止痛神器”,它以精准的工作原理、广泛的适用范围、显著的优势,为众多术后患者驱散疼痛阴霾,助力舒适康复。尽管存在一定潜在风险,但通过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测与科学应对,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正确配合,能够充分发挥其止痛效能,规避风险。希望每一位术后患者都能合理使用镇痛泵,在它的陪伴下,平稳度过术后疼痛期,早日恢复健康活力。

(许文坦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