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或术后恢复室,医护人员常会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不少人会发现自己麻醉后体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种看似普通的生理变化,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医学原理,也可能对术后恢复产生潜在影响。
麻醉后体温降低的常见原因
人体的体温维持是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而麻醉会从多个环节打破这种平衡。
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会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就像 “调低了恒温器的设定值”,使身体对低温刺激的反应减弱。正常情况下,当体温下降 0.5℃左右,机体就会启动血管收缩、寒战等保暖机制,但麻醉后这种调节能力显著下降,导致热量更容易流失。
椎管内麻醉(如腰麻、硬膜外麻醉)则通过阻滞交感神经,使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热量随血液流动大量散失。同时,下肢等外周部位的产热功能也会受影响,进一步加剧体温下降。
手术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手术室为了减少细菌滋生和便于医生操作,温度通常控制在 20-24℃,低于人体舒适温度。患者术中暴露大面积皮肤,消毒用的挥发性消毒液会带走大量热量,腹腔或胸腔手术中内脏暴露在低温环境,也会导致热量快速流失。
此外,术中输注大量室温液体或冷藏血液,相当于给身体 “注入冷水”;腹腔镜手术中使用的二氧化碳气体若未经加温,也会吸收体内热量,这些都可能导致核心体温下降。
体温降低对身体的影响
麻醉后体温轻度降低(核心体温 34-36℃)可能不会立即出现明显症状,但中重度降低会对多个系统产生影响。
心血管系统最易受低温影响。低温会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低温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尤其对老年患者或有心脏病史的人来说,风险更高。
免疫系统功能也会因低温而下降。研究表明,体温降低会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抗体的生成,使机体抗感染能力减弱,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的几率,延长愈合时间。
神经系统对低温同样敏感。低温会减慢神经传导速度,影响术后苏醒时间,导致患者苏醒延迟或苏醒后出现意识模糊、躁动等情况。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寒战,这是身体试图通过肌肉快速收缩产生热量的代偿反应,但寒战会增加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加重心肺负担。
代谢系统也会受到干扰。低温会抑制肝脏代谢功能,影响药物的清除速度,使麻醉药物或其他术后用药在体内蓄积,延长作用时间。同时,代谢率下降会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
体温降低的预防与处理
为减少麻醉后体温降低的影响,医护人员会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干预措施。
术前评估很重要,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体型、手术类型等因素制定保暖计划。对于高龄、体型瘦小、手术时间长或进行大手术的患者,会提前做好保暖准备。
术中保暖措施多样。使用暖风毯吹拂加温空气,通过对流方式减少热量流失;将输注的液体和血液加温至接近体温后再输入;对手术区域以外的身体部位进行覆盖,减少皮肤暴露面积。这些措施能有效维持核心体温,研究显示可使低温发生率降低 50% 以上。
术后监测不可忽视。恢复室会持续监测患者体温,若发现体温过低,会继续使用加温设备,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对于出现寒战的患者,医生可能会使用药物缓解,同时补充氧气,维持呼吸循环稳定。
患者和家属也能配合做好保暖。术后若感觉寒冷,可告知医护人员,不要自行用力蜷缩或增加盖被,以免影响监测和恢复。清醒后在医生允许下适当活动肢体,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产热。
总结
麻醉后体温降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常见,但需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术前预防、术中保暖和术后监测,能有效减少体温降低带来的不良影响。患者了解这些知识后,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为术后顺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维持患者术中术后体温稳定,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患者更快、更安全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