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家里老人吃药总糊涂?这份“老年用药安全清单”请存好

2025-09-04 14: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约80%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平均每人每天需服用4-6种药物。但老人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对药物认知不足,很容易出现“漏服、错服、多服”的情况——比如把降压药当降糖药吃,忘记已经吃过又补服一次,或是因看不清说明书而弄错剂量。这些“糊涂操作”不仅会让药效打折,还可能引发低血压、肝损伤等严重风险。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一份“老年用药安全清单”,从“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三个环节,帮家属把好老人用药的“安全关”。

一、用药前:先做好3项“基础准备”,避免从源头出错

很多用药问题,其实在准备阶段就能规避。家属要帮老人提前做好这3件事,让用药“有章可循”。

1.整理一份“完整用药史”,就诊时必带

老人常因头晕、腿疼等症状去不同科室看病,若医生不清楚其他用药情况,可能开出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比如降压药和某些感冒药同服,可能导致血压过低)。

清单要点:用表格或笔记本记录老人所有用药,包括4类内容:

-基础信息:老人姓名、年龄、过敏史(比如对青霉素过敏)、慢性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

-药物明细:药名(含商品名和通用名,比如“络活喜”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用法(每天几次、每次几片)、用药目的(比如“降血压”“治关节痛”);

-开具信息:开药医生姓名、科室、医院,以及服药开始时间;

-过敏记录:曾因服药出现的不适(比如吃阿司匹林后胃痛、皮疹)。

每次带老人就诊时,务必带上这份清单,让医生全面了解情况,避免“重复开药”或“药物冲突”。

2.选对“老人友好型”剂型,降低服用难度

老人吞咽功能退化,吞药片时容易呛咳;视力不好也可能看不清药片上的剂量刻度。选对剂型能减少“服错”风险:

-吞咽困难选“易吞服型”:优先选口服液、咀嚼片、泡腾片(注意泡腾片需完全溶解在水中再喝,不能直接吞),或请医生将普通药片磨成粉末(需确认药物可研磨,比如缓释片、肠溶片磨碎后会破坏药效,不能磨);

-视力差选“易识别型”:让药师在药盒上贴“大号字体”标签,标注“早8点1片”“晚7点半半片”,也可给不同药物搭配不同颜色的药盒(比如红色装降压药、蓝色装降糖药),方便老人区分。

3.清理“过期/无用药物”,避免误服

很多家庭的药箱里,会堆积几年前的感冒药、过期的降压药,老人可能因分不清“有用没用”而误服。

清理频率:每3个月帮老人整理一次药箱,重点排查2类药:

-过期药:看药品包装上的“有效期”,即使外观没变化,过期后药效也会下降,甚至产生有毒物质(比如过期的维生素C可能氧化变质,刺激肠胃);

-无用药:医生已停用的药(比如老人血压控制稳定后,医生换了新的降压药,旧药就需丢弃)、性状改变的药(比如药片变色、发霉,胶囊外壳变软、粘连)。

丢弃时注意:不要直接扔进垃圾桶(避免儿童、宠物误食),可将药片碾碎后混入泥土、咖啡渣,胶囊拆开倒出药粉再处理,或送到社区医院的“过期药品回收点”。

二、用药中:牢记5个“安全准则”,杜绝“糊涂操作”

老人服药过程中,家属要帮着“盯细节”,尤其要避开这些常见误区,确保“吃对、吃准”。

1.不凭“经验”加减药,必须遵医嘱

有些老人会说“我吃这个药好几年了,感觉今天血压不高,就少吃一片”,或是“关节痛得厉害,多吃一片止痛药快点好”。这种自行调整剂量的行为,风险极高:

-减药/停药:比如降压药突然停服,可能导致血压在几小时内反弹,引发头晕、心梗;降糖药漏服,可能造成血糖飙升,甚至酮症酸中毒;

-加药:止痛药(如布洛芬)过量会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安眠药(如地西泮)多服可能抑制呼吸,危及生命。

准则:只要老人没有出现严重不适(如皮疹、呕吐),就必须按医生或说明书的剂量服药。若感觉药效不好或有副作用,先联系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调整剂量,绝不能“自己做主”。

2.用“固定工具”分药,避免漏服、多服

老人记忆力差,常忘记“早上吃没吃药”,有时会补服一次,有时会漏服一天。用分药盒或定时提醒工具,能解决这个问题:

-分药盒:选“一周7天、每天3格”的分药盒(标注“早、中、晚”),每周日晚上,家属帮老人把下周的药按时间分好,比如“周一早上”格放1片降压药+1片钙片,老人每天只需按时间取药,不用再核对说明书;

-定时提醒:在老人手机上设置闹钟(比如早8点、晚7点),闹钟响时家属可再打电话确认“药吃了吗”;若老人不会用手机,可买“语音提醒药盒”,到时间会自动播报“该吃降压药了”。

3.只喝“温白开水”送服,拒绝茶水、牛奶

老人可能觉得“用茶水送药方便”“牛奶有营养,吃药时顺便补身体”,但这些饮品会破坏药效:

-茶水:含鞣酸,会和补铁药(如硫酸亚铁)、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结合,形成不能吸收的沉淀,相当于“白吃药”;

-牛奶:含钙量高,会影响甲状腺素(如左甲状腺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吸收,导致药效下降;

-果汁:酸性果汁(如橙汁)会让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治胃酸)失效,还可能增加抗凝药(如华法林)的出血风险。

准则:送服任何药物,都必须用温白开水,饮水量至少100毫升(约半杯),帮助药物顺利通过食道,避免黏附在食道壁引发溃疡。

4.明确“服药时间”,别跟着“三餐”乱定

很多老人认为“一天三次药就是早中晚吃饭时吃”,但其实服药时间是根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比如:

-饭前服(空腹):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需饭前1小时吃,才能在胃壁形成保护膜;降糖药(如格列齐特)饭前30分钟吃,能配合餐后血糖升高起效;

-饭后服: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饭后30分钟吃可减少胃痛;

-随餐服:助消化药(如多酶片)、降脂药(如非诺贝特),随餐吃能和食物混合,提高吸收效率。

准则:在分药盒或药瓶标签上,明确标注“饭前1小时”“饭后半小时”,而不是简单写“早上”“晚上”。若老人记不住,家属可直接说“早饭前半小时吃这个药,晚饭后再吃那个药”,更易理解。

5.不同药物“间隔服”,避免“互相拆台”

老人常同时吃多种药,比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钙片,若一起吞服,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例子1:钙片和甲状腺素一起吃,钙会“挡住”甲状腺素的吸收,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加重,两者需间隔2小时;

-例子2: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和柚子同服(或含柚子成分的药物),会导致降压药在体内蓄积,血压降得过低,引发头晕、休克。

准则:若老人需服用2种及以上药物,先看说明书是否有“相互作用”提示,或咨询医生/药师。一般情况下,不同药物间隔1-2小时服用,能减少相互影响;同时,服药期间避免吃柚子、西柚,喝浓茶、咖啡。

三、用药后:盯紧2个“关键监测”,及时发现风险

服药后不是“万事大吉”,家属要帮老人观察身体反应,定期复查,避免风险被忽略。

1.观察“不良反应”,别把“不适”当“老毛病”

老人身体敏感,服药后可能出现皮疹、头晕、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但他们常觉得“人老了难免不舒服”,不会主动说,容易延误处理。

监测要点:每天留意老人的4个变化:

-身体症状:是否有新出现的皮疹、瘙痒(可能是药物过敏),是否有胃痛、恶心(可能是药物刺激肠胃),是否有头晕、走路不稳(可能是血压/血糖过低);

-精神状态:是否突然嗜睡、意识模糊(可能是药物过量),或烦躁、失眠(可能是药物刺激神经);

-大小便:是否有黑便(可能是胃出血,比如吃阿司匹林后)、尿量减少(可能是药物损伤肾脏);

-体重:短期内体重突然下降或增加,可能和药物影响代谢有关(如某些降糖药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联系医生,不要等到“严重了再去医院”。

2.定期“复查指标”,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老人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可能导致肝损伤、肾损伤。定期复查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复查频率:慢性病用药(如降压药、降糖药),每3-6个月查一次肝肾功能(转氨酶、肌酐)、血压、血糖、血脂;

-特殊药物: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需每月查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服用甲状腺素需每2-3个月查甲状腺功能,调整剂量。

复查后将结果交给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比如肝肾功能下降时,医生可能会减少药物剂量,避免进一步损伤。

最后提醒:给老人的“用药小贴士”

除了清单里的内容,还有2个细节能让用药更安全:

1.尽量在“同一家医院”开药:固定医生更了解老人的病史,能减少重复用药或药物冲突的风险;

2.给老人讲“简单用药理由”:比如告诉老人“这个红色药片是帮你降血压的,吃了不容易头晕”,而不是只说“你按要求吃就行”——老人理解用药的意义后,会更配合。

老人用药无小事,哪怕是“一片感冒药”,也需要家属多一份细心、多一份提醒。这份清单可以打印出来贴在老人药箱旁,也可以存在手机里随时查看,用“有规律、有监督”的方式,让老人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李稳稳 郸城县中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