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身麻醉时患者的呼吸是怎么维持的?

2025-07-22 13: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麻醉医生手持注射器靠近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想:“睡着了,还能好好喘气吗?” 事实上,全身麻醉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在患者失去自主呼吸能力的状态下,用精密的医学手段维持生命所需的氧气供应与二氧化碳排出。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藏着一套历经百年进化的 “呼吸管理系统”。

一、麻醉为何会 “打断” 呼吸?
人体的呼吸功能如同精密的钟摆,由大脑延髓的呼吸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信号指挥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完成吸气与呼气的循环。而全身麻醉药物恰恰会从多个环节干扰这个过程: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会直接抑制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使呼吸频率减慢;吸入麻醉药如七氟醚能松弛呼吸肌,降低呼吸深度;肌肉松弛药更是会彻底阻断神经肌肉接头,让呼吸肌完全 “罢工”。

在麻醉诱导阶段(从清醒到意识消失的过程),这种干扰尤为明显。临床数据显示,约 60% 的患者在注射诱导剂量的丙泊酚后,会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这就是为什么麻醉医生在给药的同时,必须准备好立刻接管呼吸 —— 就像飞行员在飞机自动驾驶系统启动前,必须确保手动操控万无一失。

二、呼吸支持的 “三级防护网”
现代麻醉学为呼吸管理构建了三层保障体系,根据手术需求与患者状况灵活切换。

一级支持:面罩通气适用于短小手术或麻醉诱导初期。麻醉医生会将透明面罩紧扣患者口鼻,通过手动挤压呼吸囊或连接呼吸机,将混合氧气的气流送入肺部。这个过程中,医生手指能通过呼吸囊的弹性变化,感知肺部的顺应性(类似给气球充气时的阻力),判断气道是否通畅。为防止气体进入胃部引发呕吐,还会让助手按压患者环状软骨,关闭食道入口。

二级支持:气管插管是大多数全麻手术的 “标准配置”。当患者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后,麻醉医生会用喉镜挑起会厌,将一根带气囊的塑料导管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顶端越过声门后,气囊充气形成密封,此时呼吸机就能通过导管直接向肺部送气。这个直径约 7-9 毫米的导管,如同在气道中架起 “生命通道”,既能精准控制通气量,又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三级支持:喉罩通气则是近年来流行的 “微创选择”。这种类似漏斗状的硅胶装置经口腔放入咽喉部,其边缘气囊充气后能密封喉咽腔,既避免了喉镜插管的刺激,又比面罩通气更稳定。在腹腔镜手术等需要较高气道压力的场景中,喉罩与气管插管配合使用,能形成双重保障。

三、呼吸机:呼吸的 “人工肺”
呼吸机堪称麻醉机的 “心脏”,其核心功能是模拟生理呼吸的节律与压力变化。现代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如同精密的 “空气泵”,但它的智能程度远超普通泵体:内置的流量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每一次呼吸的潮气量(每次吸入的气体量,成人约 500 毫升)、呼吸频率(每分钟 12-20 次)和气道压力(通常维持在 10-20 厘米水柱)。

在控制通气模式下,呼吸机会完全替代自主呼吸,按照预设的频率和潮气量强制送气,适用于深度麻醉或严重呼吸抑制的患者。而辅助通气模式则更具 “协作性”—— 当患者试图自主呼吸时,呼吸机通过感知气道压力变化,立刻同步提供气流支持,既减轻呼吸肌负担,又保留一定的自主呼吸功能。

为适应不同手术需求,呼吸机还能进行特殊调节:腹腔镜手术时需增加气道压力以对抗腹腔内高压;小儿患者则要使用低流量模式,避免损伤娇嫩的气道黏膜;老年患者的通气参数设置需兼顾肺功能储备,防止肺泡过度扩张。

四、插管背后的 “技术密码”
气管插管堪称麻醉医生的 “看家本领”,这个仅需 30 秒的操作,每一步都暗藏玄机。插管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 “气道分级”:张口度小于三指、颈部活动受限或下颌退缩的患者,可能属于困难气道,需要准备纤维支气管镜等特殊工具。

插管过程中,导管插入的深度必须精确到厘米 —— 过深会进入单侧支气管,导致另一侧肺不张;过浅则可能滑出气管。确认位置的 “金标准” 是听诊器听到双肺对称的呼吸音,同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₂),其波形应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数值维持在 35-45mmHg,如同呼吸功能的 “心电图”。

固定导管的细节同样重要:用宽胶布将导管与牙齿或皮肤固定后,还要记录外露长度,术中每一次体位变动都需重新确认,防止导管移位。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能从监护仪上 ETCO₂数值的细微变化中,立刻察觉导管是否打折或堵塞。

五、苏醒期的 “呼吸交接”
当手术接近尾声,麻醉药物逐渐代谢,呼吸功能的恢复如同飞机降落般需要精准控制。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潮气量和肌力恢复情况,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这个过程称为 “脱机”。

有些患者在苏醒初期会出现 “人机对抗”—— 自主呼吸的节奏与呼吸机送气不同步,导致气道压力骤升。这时医生可能会注射小剂量镇痛药减轻不适,或暂时切换为同步模式,让呼吸机 “跟随” 患者的呼吸节奏。当患者能自主维持血氧饱和度在 95% 以上,潮气量达到每公斤体重 5 毫升,且能按指令完成抬头等动作时,才能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后并非万事大吉,约 10% 的患者会出现 “喉痉挛”—— 声带突然痉挛关闭气道,表现为吸气时发出高调的喉鸣音。这时麻醉医生会立刻用面罩加压给氧,必要时注射肌松药缓解痉挛,确保呼吸功能平稳过渡到完全自主状态。

六、百年进化的呼吸管理史
回望 1846 年乙醚麻醉首次公开演示时,医生只能通过简单的皮囊打气维持呼吸;1952 年丹麦哥本哈根脊髓灰质炎大流行中,数千名志愿者轮流手动挤压呼吸囊,催生了现代呼吸机的雏形;如今,带有人工智能的呼吸机已能根据患者实时数据自动调整参数。

这种进步背后,是无数教训换来的经验:19 世纪末,因未及时发现气管导管脱落导致的麻醉死亡案例,推动了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普及;上世纪中期肌肉松弛药的滥用,促使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发展。现在,每间手术室都配备了多层级的呼吸监测设备,从最基础的血氧饱和度仪,到能连续记录呼吸力学参数的高级监护仪,共同编织起保护生命的安全网。

当患者从麻醉中苏醒,第一口自主呼吸的空气涌入肺部时,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在失去意识的数小时里,有一套如此精密的系统在替自己 “呼吸”。这正是现代麻醉学的魅力所在 —— 用技术的确定性,应对生命的复杂性,让每一次手术都能在安全的呼吸节奏中完成。

(骆娇妮 汝州市人民医院 麻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