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手术作为一类复杂且高风险的手术,其麻醉管理不仅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还要求麻醉医生具备全面的术前评估、精细的术中管理以及周到的术后复苏能力。这一过程涵盖了从患者术前准备到术后完全清醒并稳定的多个环节,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肝脏手术麻醉从准备到复苏的全方位解析。
一、术前准备
1. 患者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特别是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情况,以及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黄疸程度、腹水情况、心肺功能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电图、胸部X光或CT、肝脏B超或MRI等,以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肝脏病变程度。
特殊检查:如肺功能测试、心脏超声等,对于有特殊基础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2. 术前优化
营养支持: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应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改善机体状态。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贫血:确保患者体内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纠正贫血。
肝功能保护:使用保肝药物,减少手术对肝脏的进一步损伤。
心理准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过程、麻醉方式及可能的风险,减轻焦虑情绪。
二、麻醉管理
1. 麻醉方式选择
全身麻醉:结合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是肝脏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式,可确保手术期间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辅助,减少全麻药物的用量,但需注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 麻醉诱导与维持
诱导:选择合适的快速、短效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等,平稳诱导,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
维持:采用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与静脉麻醉药(如瑞芬太尼)联合使用,根据手术进程和患者反应调整剂量,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
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必要时使用有创动脉压监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
3. 液体管理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如每搏输出量变异度)调整输液速度和量,避免液体过载或不足。
血液制品:根据术中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补充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维持循环稳定。
三、术后复苏
1. 麻醉苏醒
呼吸管理:确保气管导管通畅,适时拔除气管导管,转为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
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早期活动。
2.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术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肝肾功能监测:定期检测肝肾功能指标,评估手术对肝脏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出血:密切观察引流液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出血。
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术后感染。
肝功能衰竭:密切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行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准备。
4. 术后康复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在疼痛可控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深静脉血栓风险。
营养支持:根据术后恢复情况,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促进身心全面康复。
总之,肝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麻醉医生、外科医生、护理人员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通过细致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术中管理以及周到的术后复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李阳洋 南阳市中心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