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喜悦,然而,出生缺陷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宝宝的健康,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0万—120万名出生缺陷儿出生,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缺陷儿降临。产前筛查与诊断作为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防线,能够帮助家庭提前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为宝宝的未来保驾护航。
产前筛查:开启健康监测的第一道门
产前筛查是指在怀孕早期,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评估胎儿患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缺陷的风险。这一过程如同为宝宝的健康进行一场“初筛”,旨在从庞大的孕妇群体中找出可能存在高风险的个体,以便进一步进行明确诊断。
常见的产前筛查方法丰富多样。血清学筛查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指标,如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结合孕妇的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运用专业的计算公式,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风险。例如,在孕早期(11—13+6周)和孕中期(15—20+6周)进行的唐氏筛查,能够为孕妇提供胎儿患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及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度评估。
超声波筛查也是产前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先进的超声设备,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检测是否存在结构性异常。从孕早期的NT超声检查,到孕中期的大排畸超声,每一次检查都如同为胎儿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能够及时发现胎儿的心脏畸形、肢体发育异常等问题。
近年来,无创性产前检测(NIPT)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它只需抽取孕妇2—3ml外周血,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对母体外周血浆中的胎儿游离DNA进行测序和分析,就能筛查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的风险。NIPT具有操作性强、检测时限宽松、出报告时间短等优点,且准确率较高,为许多孕妇提供了更为便捷、安全的筛查选择。
产前诊断:精准定位胎儿健康问题
当产前筛查结果显示胎儿存在高风险时,就需要进一步通过侵入性的方法进行产前诊断,以明确胎儿是否患有特定疾病。产前诊断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能够为家庭提供更明确的决策依据。
绒毛膜取样(CVS)是一种在妊娠早期(10—12周)进行的产前诊断方法。通过抽取胎盘的绒毛组织进行遗传学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患有遗传性疾病。然而,绒毛膜取样存在一定的流产风险,且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羊膜穿刺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前诊断方法之一。一般在妊娠中期(15—20周)进行,医生在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穿过孕妇的腹壁和子宫壁,抽取少量羊水样本。羊水中的胎儿细胞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通过分析这些细胞,可以检测染色体异常和其他遗传性疾病。虽然羊膜穿刺术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流产风险,但其准确性高,能够检测出胎儿多种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为家庭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
脐带血采样则主要用于怀疑胎儿存在血液疾病时。通过抽取胎儿的脐带血进行检测,可以直接获取胎儿的血液样本,对胎儿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准确诊断。
产前筛查与诊断的“是与非”
产前筛查与诊断在保障胎儿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并非十全十美。产前筛查具有简便、经济、无创或低风险等优点,能够早期发现潜在问题,为家庭提供及时的干预机会。然而,其准确性相对较低,只能给出风险评估,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例如,唐氏筛查的检出率约为60%—80%,假阳性率约为5%。这意味着部分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过产前诊断后可能并未发现胎儿存在异常;而一些筛查结果为低风险的孕妇,胎儿仍有可能患有出生缺陷。
产前诊断虽然准确性高,能够明确胎儿是否患有特定疾病,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流产、感染等风险。而且,产前诊断的费用相对较高,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科学对待产前筛查与诊断结果
面对产前筛查与诊断的结果,孕妇和家属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如果筛查结果为低风险,家庭可继续常规产检,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产检,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若筛查结果为高风险或诊断确认存在异常,家庭则需面临重要决策。是否继续妊娠,或寻求宫内治疗,甚至考虑终止妊娠,这些决策需基于医生的建议,结合家庭自身情况,做出明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孕妇和家属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缓解心理压力。
产前筛查与诊断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它们为宝宝的健康开启了一扇“明窗”。每一位孕妈妈都应重视产前筛查与诊断,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为宝宝的未来创造一个健康、美好的开端,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李怡梅 郑州市中心医院 妇产科门诊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