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生原因多样,包括肠粘连、肿瘤、炎症、疝等。对于肠梗阻患者来说,科学、细致的护理对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肠梗阻护理中的关键细节,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一、病情观察:细致入微,及时发现异常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体温升高可能提示感染,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可能是休克的早期表现。每隔一段时间(如每30分钟至1小时)测量一次生命体征,直至病情平稳。
腹部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若腹痛加剧,可能是病情恶化的表现。观察腹胀的情况,腹胀明显加重也可能提示病情进展。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如果呕吐物为血性或出现咖啡渣样物质,可能有肠绞窄或胃黏膜出血。观察患者是否有排便和排气。长时间没有排便和排气,提示肠梗阻可能没有缓解。
引流液观察
对于接受胃肠减压的患者,要妥善固定胃管,防止扭曲、受压和脱出。定时挤压胃管,确保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胃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果引流液突然增多或颜色改变,应及时报告医生。
二、饮食护理:合理调整,减轻肠道负担
禁食禁水
肠梗阻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禁水,以减轻肠道负担。禁食禁水的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在肠梗阻缓解、胃肠功能恢复后才能开始进食。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通过静脉输液给予营养支持,以满足患者的身体需要。营养支持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
恢复饮食
当肠梗阻缓解,患者开始恢复饮食时,应从少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菜汤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最后再过渡到普通饮食,但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易产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以防再次诱发肠梗阻。
三、胃肠减压护理:保持通畅,预防并发症
胃管固定:妥善固定胃管,防止其脱出或移位。可以使用胶布或专用固定带将胃管固定在患者的鼻翼或脸颊上。
胃管冲洗:定时冲洗胃管,避免堵塞。冲洗时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指定的冲洗液。
口腔护理:由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和饮水,口腔容易干燥和滋生细菌。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清洁口腔2-3次。
四、疼痛护理:缓解疼痛,提高舒适度
疼痛评估: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根据疼痛程度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疼痛缓解: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给予腹部热敷或按摩,以缓解肠道痉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但禁用吗啡类强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诊断。
五、活动护理:适量活动,促进康复
卧床休息: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和肠道蠕动。卧床休息时,可以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以减轻腹胀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适当活动:当病情缓解后,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初期可以在床上进行翻身、坐起等活动,后期可以下床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
六、心理护理:关爱患者,增强信心
心理支持:患者因腹痛、呕吐等症状和禁食禁水等限制,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应关心、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配合:家属应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家属可以学习护理要点,参与到患者的护理中。
七、并发症预防:细致观察,及时处理
绞窄性肠梗阻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如腹痛发作急骤、呈持续性剧烈疼痛且伴有阵发性加重、呕吐频繁、腹胀不对称、停止排气排便等。一旦发现绞窄性肠梗阻的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其他并发症预防: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
八、生活护理:注意细节,促进康复
卫生护理: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保持局部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保持病房环境整洁。
排便护理:对腹部进行按摩,保持排便通畅。有便意时及时如厕排便,避免便秘。
情绪护理: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
九、总结
肠梗阻的护理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合理调整饮食、保持胃肠减压通畅、缓解疼痛、适量活动、关爱患者心理、预防并发症以及注意生活细节等方面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肠梗阻这一疾病,促进康复。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加快康复进程。
(蒋俊艳 淮滨县人民医院 普外二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