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焦虑抑郁为何是‘隐形杀手’?

2025-01-23 16: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们往往聚焦于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却容易忽视一个潜在的“隐形杀手”——情绪问题,尤其是焦虑和抑郁。这些情绪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直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形成恶性循环。本文旨在探讨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特别是焦虑抑郁情绪的危害及其管理策略。

一、心血管疾病与情绪障碍的关联

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组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常常伴随着情绪上的波动。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种情绪障碍不仅可能由疾病本身引起,还可能反过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二、焦虑抑郁为何成为“隐形杀手”?

生理机制:焦虑和抑郁情绪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的分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如此,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

行为改变:情绪障碍可能导致患者采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行为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治疗依从性下降: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使患者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降低对医嘱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社会功能受损:情绪障碍可能导致患者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增强,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三、识别情绪障碍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往往被忽视,因为它们可能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躯体症状,如胸痛、心悸、失眠、乏力等,这些症状与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症状相似,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医生应提高警惕,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如焦虑抑郁量表,及时发现并识别情绪障碍。

四、情绪管理策略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改善情绪状态。

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以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这些药物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疾病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这些都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社会支持: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寻求家人、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正念冥想:正念冥想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改善情绪状态。

五、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焦虑和抑郁情绪作为“隐形杀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剧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因此,医生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情绪障碍的识别和管理,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和正念冥想等综合策略,帮助患者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同时,患者自身也应提高情绪管理的意识,积极寻求帮助,共同面对心血管疾病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管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郭旭楠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病二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