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认知里,癌症总是来得悄无声息,让人猝不及防。可事实上,很多癌症在真正爆发之前,身体都会给出一些预警信号。就拿口腔癌来说,它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通常会经历癌前病变阶段。倘若我们能了解这些病变的特征,就有可能在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将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口腔癌前病变,是指口腔黏膜或组织中具有发展为口腔癌潜在风险的病变或异常。简单来讲,这些病变虽然还不是癌症,但已经处于一种不太正常的状态,如果不加干预,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口腔癌。它的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白斑、红斑、扁平苔藓、黏膜下纤维性变等。
白斑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的白色斑块,它不能被擦掉,也不具备其他口腔疾病的典型表现。有些白斑表面比较均匀,有些则不那么均匀。它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也可能会让患者有轻微的不适感。不要小瞧这些白色斑块,它可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之一,部分白斑有发展为口腔癌的风险。比如长期吸烟、饮酒的人,口腔黏膜反复受到刺激,就容易出现白斑,若不及时戒烟限酒并治疗,癌变的可能性会增加。
红斑则是口腔黏膜上的红色斑块,表现为不光滑、边界不清楚的病损。别看它面积可能不大,但比起白斑,它的恶变潜能更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口腔黏膜出现不明原因的红斑,一定要尽快就医检查。
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或斑块,常常伴有疼痛、烧灼感或不适感。虽然大部分扁平苔藓患者不会发展成口腔癌,但也有一小部分病例存在癌变的可能,所以同样不能掉以轻心。
长期咀嚼槟榔等刺激性物质,可能会导致黏膜下纤维性变,这也是一种癌前病变。患者的口腔黏膜会逐渐变硬,失去弹性,张口受限,吞咽也会变得困难。在槟榔流行的地区,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发病率较高,而由此发展成口腔癌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好好的口腔会出现这些癌前病变呢?其实,病因是多方面的。不良的生活习惯首当其冲,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烟雾和酒精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刺激口腔黏膜,使细胞发生异常改变;长期咀嚼槟榔,槟榔中的槟榔碱等成分会损害口腔黏膜,导致黏膜纤维化,进而增加癌变风险。口腔卫生状况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细菌、霉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容易引发炎症,炎症反复刺激口腔黏膜,会让细胞处于异常增生状态,对致癌物变得更加敏感。此外,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微量元素锌等,会影响口腔黏膜上皮的正常代谢和修复,也为癌前病变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当口腔出现癌前病变时,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比如,口腔黏膜颜色发生改变,出现白色、红色或深色的斑块,原本粉红色的口腔黏膜变得不再正常;口腔内出现经久不愈、位置固定的溃疡,普通口腔溃疡一般1-2周就能自愈,若溃疡持续超过4周,就必须高度警惕;口腔黏膜质地改变,呈现绒毛状或菜花样的隆起,或者能触摸到迅速增大的肿块或结节;口腔内某一个区域反复出现麻木、疼痛或其他功能障碍,这可能是肿瘤累及到邻近神经的表现;还有不明原因的牙痛和牙齿松动,也有可能是肿瘤破坏牙槽骨导致的。
如果发现口腔有上述异常,千万不要拖延,应立即前往医院口腔科或口腔黏膜科就诊。医生一般会先进行口腔检查,仔细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颜色等,然后可能会建议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口腔癌前病变的金标准,医生会取下一小块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
一旦确诊为口腔癌前病变,也不要过于恐慌,积极治疗是关键。对于白斑和红斑,首先要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避免咀嚼槟榔等,同时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或采用光动力治疗等方法。光动力治疗是将光敏剂湿敷在病损黏膜,光敏剂会渗透到发生癌前病变的组织中,与异常增生细胞的DNA结合,之后用激光照射,就能精准杀死异常增生细胞,又不会损害正常细胞组织。对于扁平苔藓,可通过局部药物治疗、光疗等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而对于黏膜下纤维性变,目前虽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口腔癌前病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要戒烟限酒,避免槟榔等刺激性食物;注意口腔卫生,早晚正确刷牙,饭后及时漱口,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更换牙刷,保持口腔清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坚果等,少吃辛辣、油腻、过烫的食物,避免刺激口腔黏膜;佩戴合适的假牙,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避免口腔黏膜受到长期慢性刺激;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口腔癌前病变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了解相关知识,关注口腔健康,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就有可能预防口腔癌的发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每一个口腔小变化,守护好自己的口腔健康。
(葛艳丽 睢县中医院 口腔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