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动脉斑块与手术指征
颈动脉斑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其形成与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当斑块逐渐增大,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健康问题。关于颈动脉斑块的手术治疗,其指征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血管造影结果。
有明显症状且狭窄≥50%:若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肢体麻木等脑缺血症状,同时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50%,则应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无症状但狭窄≥70%:即使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症状,血管造影显示颈动脉狭窄≥70%,也应及时选择手术治疗。这是因为重度狭窄已严重影响颅内血液动力学,减少颅内供血,增加了脑卒中的风险。
二、颈动脉狭窄的判定标准
颈动脉狭窄的判定标准主要依据狭窄程度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进行分类:
轻度狭窄:狭窄小于管径的50%,对血液动力学改变无影响,颅内供血无减少,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中度狭窄:狭窄在50%-70%,通常无需外科干预,可通过定期进行门诊超声及相关药物治疗进行管理。
重度狭窄:狭窄大于管腔的70%,影响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减少颅内供血。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完全闭塞:狭窄占管腔90%以上,颈内动脉、颈动脉管腔闭塞无血流,一般建议进行血管搭桥治疗。
三、血流动力学评估的重要性
对于狭窄率>7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流动力学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血流动力学评估,可以了解狭窄部位对颅内供血的影响程度,以及斑块稳定性等关键信息,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血流动力学评估可能包括超声多普勒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TA)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涡流形成等关键参数,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四、手术治疗的选择与效果
针对颈动脉斑块导致的重度狭窄,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介入治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标准方法,CEA已开展50余年,具有确切的疗效。通过切除斑块和增厚的内膜,恢复颈动脉管腔的通畅性,从而改善颅内供血。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CAS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动脉穿刺技术将血管支架置于颈动脉狭窄段,扩张颈动脉,保证血流通畅。其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尤其适用于高龄、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外科入路困难的患者。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技术如颈动脉阻断球囊技术(MOMA)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经过手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主诉症状得到缓解,如头脑变清晰、手脚变轻快等,显示了外科干预治疗的显著效果。
五、术后管理与生活方式的调整
手术治疗后,患者还需注意术后管理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应限制盐的摄入量、及时戒烟戒酒、保持情绪平稳,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同时,定期去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发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颈动脉斑块导致的重度狭窄(狭窄率>70%),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通过血流动力学评估、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及术后的精心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周静 南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介入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