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术室里的"神秘"体温保护,护理团队这样守护

2024-09-02 10: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是保障手术安全与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环节。在手术室这一特殊环境中,护理团队通过系统的管理策略,有效抵御低温风险。本文将从手术低温风险、体温保护措施和精准监测技术三个维度,系统阐述手术室体温保护的核心要点。

一、手术低温风险

(一)生理影响

1. 凝血功能下降:低温状态下,血小板活性显著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减弱,手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增加。

2. 药物代谢减慢:低温抑制肝脏代谢酶活性,使得麻醉药物代谢速度减缓,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

3. 免疫功能抑制:低温干扰机体免疫细胞活性,削弱免疫系统防御能力,使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明显升高。

(二)临床并发症

1. 术后寒战:术后寒战可使机体氧耗量急剧增加200 - 300%,加重心肺负担,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2. 切口感染:低温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影响伤口愈合,使切口感染风险升高3倍。

3. 心肌缺血:低温刺激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增加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高危人群

1.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对低温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较差,更易发生术中低体温。

2. 婴幼儿:婴幼儿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值较大,散热快,加之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属于术中低体温的高危人群。

3. 长时间手术患者: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患者暴露时间长,热量散失多,低体温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二、体温保护措施

(一)术前准备

1. 手术间预热:提前将手术间温度调节并维持在24 - 26℃,为患者营造温暖的手术环境。

2. 加温输液:使用恒温设备将静脉输液加温至37℃,避免低温液体输入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3. 保温毯预铺: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于手术床上铺好保温毯,提前为患者提供温暖支持。

(二)术中防护

1. 充气加温毯应用:将充气加温毯覆盖于患者体表核心区域,通过持续输送温暖空气,维持患者体温。

2. 液体加温仪使用:采用专用的静脉输液液体加温仪,确保术中输入液体始终保持适宜温度。

3. 呼吸道加湿:对麻醉气体进行加热加湿处理,减少呼吸过程中的热量散失,同时保护呼吸道黏膜。

(三)特殊手术防护

1. 腹腔冲洗:在涉及腹腔的手术中,使用38 - 40℃的温盐水进行冲洗,避免低温冲洗液导致患者体温降低。

2. 体外循环手术:借助变温水箱精确调控血液温度,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稳定。

3. 移植手术:对移植器官采用专业的保温运输设备,确保器官在适宜温度下完成移植过程。

三、精准监测技术

(一)监测部位选择

1. 鼻咽温度:可较好地反映脑部温度,常用于一般手术的体温监测。

2. 膀胱温度:是反映人体核心温度的可靠指标,在各类手术中广泛应用。

3. 食道温度:能快速反映心脏温度变化,是心脏手术体温监测的首选部位。

(二)动态监测指标

1. 基础体温:记录术前患者体温作为基准值,为术中体温管理提供参考。

2. 最低温度:密切记录手术过程中患者体温的最低值,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变化。

3. 复温速率:确保术后复温速率不低于0.5℃/h,避免复温过快或过慢引发并发症。

(三)智能预警系统

1. 低温报警:当患者体温低于36℃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 温差监测:实时监测体表与核心体温的温差,当温差超过2℃时,提示可能存在体温调节异常。

3. 电子记录:全程自动记录患者体温数据,生成温度曲线,便于医护人员直观观察体温变化趋势。

手术室体温保护需实施“预防 - 干预 - 维持”三阶段管理模式。严格遵循“三度”标准:即手术间室温保持在24 - 26℃,输入液体温度控制在37 - 38℃,患者核心体温维持在36℃以上。在术后转运期间,持续采取保温措施,确保患者进入麻醉后复苏室(PACU)时,体温达到36.5℃以上,为患者术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边晋 郏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