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与康复

2025-04-16 09: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强度下降,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这类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独立性。本文将详细介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康复策略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一)复位与固定

    复位和固定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基础。复位的目的是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固定则是为了维持复位后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  复位:复位过程中需谨慎操作,避免进一步损伤局部血管和软组织。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由于骨质较脆,复位时应尽量采用微创技术。

•  固定:固定方法的选择需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内固定(如钢板、螺钉、髓内钉)和外固定。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使用特殊的内固定器械,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螺钉等,可提高固定的稳定性。

(二)抗骨质疏松治疗

    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减缓骨质流失,提高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  药物治疗:目前批准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降钙素不仅能抑制骨吸收,还能缓解急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同时进行规律的负重运动。

(三)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对于下肢骨折,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负重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上肢骨折,可进行手指和腕关节的活动。

•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可逐渐增加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的强度。

•  长期康复:骨折愈合后,应继续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肢体的功能和力量。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策略

(一)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是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再次骨折。康复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二)康复方法

•  物理治疗:包括热疗、电疗、超声波治疗等,可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康复训练的核心。对于下肢骨折,可进行不负重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泵运动;对于上肢骨折,可进行手指和腕关节的活动。

•  作业治疗:作业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三)康复注意事项

•  避免过度负重: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负重,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X光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  心理支持:骨折和康复过程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三、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

    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仅能减缓骨质流失,提高骨密度,还能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研究表明,抗骨质疏松治疗可显著降低椎体、髋部和非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一)药物治疗

•  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

•  降钙素:不仅能抑制骨吸收,还能缓解急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  雌激素: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

•  甲状旁腺激素:通过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形成。

(二)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  运动锻炼:进行规律的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

•  避免危险因素:避免长期卧床、吸烟、过量饮酒等危险因素。

四、总结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骨质疏松程度以及全身状况。通过复位、固定、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预防再次骨折的关键,应贯穿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周衍斐 邓州市中心医院 骨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