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家用制氧设备的普及,居家吸氧逐渐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话题。无论是为了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症状,还是作为日常保健手段,居家吸氧似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健康管理方式。然而,在享受居家吸氧便利的同时,一些常见误区却可能悄然影响其效果,甚至带来健康风险。了解并避开这些误区,才能真正让居家吸氧“氧”护全家。
误区一:有症状才吸氧,无症状就停吸
很多人认为只有出现呼吸困难、气喘等明显缺氧症状时才需要吸氧,症状缓解后就可以停止。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对于一些患有慢性心肺疾病,如慢阻肺、肺间质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患者来说,即使在没有明显症状时,身体也可能处于慢性缺氧状态。
缺氧状态长期存在会导致全身组织和脏器代谢异常,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长期缺氧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及时纠正缺氧状态可以防止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因此,这类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遵循长期氧疗的原则,每天吸氧不少于15小时,而不是仅仅在症状发作时才吸氧。
误区二:吸氧会上瘾
有人担心长期吸氧会产生依赖性,就像吸烟或吸毒一样“上瘾”。事实上,这种担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吸氧是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正常需求,纠正缺氧状态。当身体缺氧时,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会受到影响,吸氧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于因疾病导致身体缺氧的患者来说,吸氧是一种治疗手段,而不是一种让人产生依赖性的物质。停止吸氧后,患者出现的所谓“依赖症状”,实际上是身体再次处于缺氧状态的表现,而不是对氧气产生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赖。因此,患者和家属不必担心吸氧会上瘾,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吸氧。
误区三:长期吸氧会导致氧中毒
氧中毒是由于吸入过多的氧,导致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和脏器功能损害,甚至死亡的中毒性疾病。但氧中毒的发生需要特定的限制性条件,在日常居家吸氧中并不常见。
我们通常使用的鼻氧管给氧法,患者吸入的是氧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氧浓度一般不超过40%—50%(氧分压低于60kPa)。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长时间吸氧,也不会出现中毒现象。只有当吸入氧浓度过高、时间过长,且患者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时,才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因此,只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吸氧的浓度和时间,就不必担心氧中毒的问题。
误区四:氧气流量调得越大效果越好
错误的吸氧方式和氧流量设定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不同的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需要调节氧气流量。
对于低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可适当提高吸氧流量至3—6L分钟;而对于低氧伴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氧。因为大流量吸氧会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甚至出现肺性脑病。所以,患者不能自行随意调节氧气流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氧流量。
误区五:症状好转就减少吸氧时间
临床上,当血氧分压60mmHg时可判定为存在呼吸衰竭。血氧分压低于此值的患者应长期氧疗,所谓长期氧疗,即每天吸氧不少于15小时。
有些患者在症状有所好转后,就自行减少每天的吸氧时间,这是不正确的。长期氧疗的目的是减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期,而不仅仅是改善症状。短时间的吸氧可能会导致血中氧浓度波动较大,对病情的改善不利。因此,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每天吸氧足够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误区六: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最高可达15Lmin
人体的鼻咽部解剖死腔大致有50ml,当鼻导管吸氧流量为6Lmin时,在呼吸末死腔已经被氧气完全预充。此时如果再增加吸氧流量,吸气时吸入氧增加量非常受限。而且相比较高流量所带来的益处,由于氧流量大,湿化不理想所产生的干冷高流速气体,会让患者出现鼻腔黏膜干燥不适感大大增加。因此,鼻导管吸氧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氧流量,而不是盲目追求高流量。
误区七:面罩吸氧时,面罩越大越好
面罩吸氧时,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会有一部分留在面罩内,导致重复呼吸。特别是当流量5Lmin时,面罩内的二氧化碳难以被冲刷而导致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所以,要选择大小合适的面罩,减少重复呼吸。过大或过小的面罩都可能影响吸氧效果,甚至给患者带来不适。
结语
居家吸氧是一种有效的健康管理方式,但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和避免这些常见误区。在居家吸氧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吸氧的浓度、时间和方式,注意用氧安全和卫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居家吸氧真正发挥“氧”护全家健康的作用。
(李兵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一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