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门诊打针必看!这些误区要避开

2025-05-01 07: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门诊就医过程中,打针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无论是疫苗接种、药物注射还是其他治疗,打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许多人在面对打针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以下为你详细剖析门诊打针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输液比吃药好得快

“医生,快给我吊个盐水,让我快点好。”这是门诊中常听到的患者诉求。但事实上,输液并不一定比吃药好得快。疾病从发作到痊愈需要一定周期,输液时大量生理盐水进入体内,会让人暂时感觉精神好多,但这并不代表疾病快好了。

以抗菌药物为例,像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通过口服能够完全被人体吸收,口服和输液效果差别不大。而头孢类药物口服不能百分百吸收,输液效果会好一些,但通过加大口服剂量,也能达到相似效果。只有重症感染、不能正常饮食的病人才应考虑输液用药。而且,输液的副作用远大于口服。口服药物有肝脏解毒过程,能降低药物毒性对人体的副作用;输液是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没有肝脏解毒过程,药物毒副作用显著增加,甚至可能产生严重过敏反应或输液反应。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国内外医学专家呼吁,医生在选择用药时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误区二:打针部位随便选

很多人认为打针选哪个部位都行,只要能把药打进去就可以。其实不然,打针部位的选择大有讲究。肌肉注射部位如臀大肌、三角肌,皮下注射部位如腹部、上臂外侧等,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以臀大肌注射为例,该部位肌肉丰厚,神经和血管较少,适合注射刺激性较强、药量较大的药物。但如果选择臀部血管、神经丰富的区域注射,就可能损伤神经和血管,导致疼痛、麻木、血肿等不良反应。而且,不同人群适合的注射部位也有差异。儿童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可能导致臀肌挛缩,影响下肢功能,所以儿童肌肉注射常选择臀中肌、臀小肌等部位。因此,打针时应听从医护人员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误区三:打针后不护理

有些患者打完针后,觉得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打针部位的护理。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打针后,针眼部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愈合,如果不注意护理,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疼痛加重等问题。

打针后,应用干棉签按压注射部位一段时间,避免揉搓,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果按压时间过短,可能会导致皮下出血,形成淤青。而且,打针后24小时内,应避免注射部位沾水,以免引起感染。如果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例如,一位患者在打完针后没有按压针眼,直接离开了注射室,结果针眼部位出血不止,后来不得不再次回到医院进行处理。

误区四:特殊人群打针无禁忌

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等,在打针时需要格外注意,并非所有药物和打针方式都适合他们。

儿童对打针往往充满恐惧,在打针前应做好安抚工作,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注射部位,减少疼痛和损伤。老年人血管较脆,弹性差,打针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血管,控制注射速度,避免损伤血管。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有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打针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让医生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稳定,容易出现感染等问题,打针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射后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感染迹象。

误区五:打针后立即剧烈运动

部分患者认为打针后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就可以立即进行剧烈运动。然而,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打针后,药物在体内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吸收和发挥作用,此时身体处于相对特殊的状态。

如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降低治疗效果。而且,剧烈运动还可能导致注射部位出血、疼痛加重,甚至引起其他不良反应。例如,一位患者在打完针后去跑步,结果跑步过程中感觉注射部位疼痛难忍,不得不停止运动。因此,打针后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门诊打针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其中存在诸多误区。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误区,遵循医护人员的建议,科学合理地打针,才能保证治疗效果,保障身体健康。在面对打针时,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心存侥幸,要相信科学,相信专业。

(齐小双 周口市中心医院 门诊注射室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