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场景中,打针是再常见不过的治疗手段,无论是预防疾病的疫苗接种,还是生病时的药物治疗,都可能涉及到打针。然而,很多人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打针前会做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可能影响打针效果甚至带来健康风险的事情。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打针前千万别做的那些“傻事”。
傻事一:过度紧张,肌肉紧绷如铁板
很多人一想到打针,就紧张得不行,身体不自觉地紧绷起来。从医学角度来看,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当我们处于紧张状态时,身体的肌肉会进入一种高度收缩的“防御模式”。这就好比一根被用力拉紧的橡皮筋,此时如果用针去刺,不仅疼痛感会成倍增加,还可能导致针头难以顺利进入肌肉组织,增加注射的难度。
而且,过度紧张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反应,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对于一些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这种应激反应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打针前一定要学会放松自己。可以通过深呼吸来缓解紧张情绪,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受腹部的膨胀,然后再缓缓地呼气,将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重复这个过程几次,你会发现自己紧张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肌肉也会慢慢放松。
傻事二:空腹打针,低血糖来捣乱
有些朋友觉得打针是小事一桩,为了图方便,常常选择空腹前往。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空腹时,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低,此时打针,尤其是进行一些需要消耗能量的治疗时,身体可能会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可不是闹着玩的,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体质较弱的人来说,空腹打针的风险更大。所以,在打针前一定要适当进食,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面包、牛奶等,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供应。
傻事三:剧烈运动,让身体“乱套”
运动是一个好习惯,但在打针前剧烈运动可就不合适了。剧烈运动后,人体的血液循环会加速,心跳加快,肌肉处于兴奋状态。这时候打针,药物可能会随着快速流动的血液迅速扩散,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效果。
而且,剧烈运动还可能导致身体出汗,使皮肤表面的毛孔张开。如果此时打针,细菌等病原体可能会趁机通过针眼进入体内,增加感染的风险。所以,打针前要避免剧烈运动,让身体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稳定的状态。
傻事四:饮酒或服用某些药物,影响药效和身体反应
酒精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产生影响。在打针前饮酒,可能会干扰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降低药物的疗效。比如,一些抗生素在与酒精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出现面部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一些药物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果在打针前没有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之间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打针前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饮酒情况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傻事五:隐瞒过敏史,拿生命开玩笑
过敏反应是打针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如果在打针前隐瞒自己的过敏史,一旦对注射的药物或其中的成分过敏,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所以,在打针前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包括对药物、食物、花粉等的过敏情况。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注射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傻事六:不注重皮肤清洁,给细菌可乘之机
皮肤是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但如果不注重清洁,就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在打针前,如果注射部位的皮肤不干净,细菌就可能随着针头进入体内,引发局部感染,如红肿、疼痛、化脓等。
严重的感染还可能扩散到全身,导致败血症等严重疾病。所以,打针前一定要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注射部位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打针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可不少。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我们在打针前一定要避免做这些“傻事”。记住,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打针过程更加顺利、安全,让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齐小双 周口市中心医院 门诊注射室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