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便秘—中西医结合有“秘”方!

2023-09-02 10: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您是否也曾在马桶上“久坐不起”,望着窗外的风景,心中却满是无奈?便秘,这个看似难以启齿的“小毛病”,却像一块顽石,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清晨的舒畅不再,让晚餐后的轻松缺席,甚至可能引发痔疮、肛裂等令人头疼的问题。您是否尝试过各种方法,却收效甚微?别担心,您并不孤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索中西医结合的“秘”方,为您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让通便不再是一场“持久战”。

一、西医篇:精准定位,快速缓解

1、西医眼中的便秘

西医将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大类。功能性便秘多由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引起,而器质性便秘则与肠道肿瘤、炎症等疾病相关。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西医能精准定位便秘的原因。

2、西医治疗便秘的“武器库”

药物疗法:

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渗透性泻药,通过增加肠道水分软化粪便;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短期使用效果显著但不宜长期依赖。

促动力药:莫沙必利、普芦卡必利等药物能增强肠道蠕动,改善排便困难。

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益生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环境。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仪器帮助患者感知并控制排便过程,改善盆底肌功能。

科技新疗法:

振动胶囊:如蔚通Vibrabot®胶囊,通过物理振动激活肠道神经网络,促进自主排便。

骶神经调控术:俗称“肠道起搏器”,通过微创手术刺激骶神经,调节肠道功能,适用于顽固性便秘。

3、西医治疗的优势

快速缓解症状:药物疗法能迅速改善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准化治疗:西医有明确的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中医篇:整体调理,标本兼治

1、中医对便秘的理解

中医认为,便秘多由脾胃虚弱、肠道燥热、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消化不良、排便困难。

2、中医治疗便秘的“法宝”

中药疗法:

经典方剂:如麻子仁丸润肠通便,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个性化用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中医会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例如,脾虚便秘者可用黄芪汤健脾益气;肠道燥热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清热润燥。

针灸推拿:

针灸:通过刺激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调节气血,改善肠道功能。

推拿:如腹部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艾灸疗法:通过艾灸神阙穴、关元穴等,温阳通便,改善肠道功能。

3、中医治疗的优势

整体调理:中医从气血阴阳平衡出发,调理全身机能,改善肠道功能。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制定专属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标本兼治:中医不仅能缓解便秘症状,还能改善体质,预防便秘复发。

三、中西医结合篇:双管齐下,效果更佳

1、结合策略

西医精准诊断:利用西医检查手段明确便秘原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中医整体调理:根据西医诊断结果,中医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从整体出发,改善肠道功能。

2、日常护理建议

饮食管理: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苹果、燕麦等。

充足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2升,早晨起床前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

调节肠道菌群:适量食用酸奶、乳酸菌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作息规律:

定时排便:选择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的固定时间点排便,建立直肠排便反射。

保证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

运动保健:

适度运动:如散步、跑步、太极拳等,能促进肠道蠕动。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

情绪管理:

放松心情:通过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改善肠道功能。

3、疾病预防策略

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早期发现肠道疾病。

关注肠道健康:注意肠道菌群的平衡,适量补充益生菌。

四、患者教育:自我管理和监测

1、自我管理和监测

记录排便情况:使用移动应用或日记本记录排便时间、频率、性状等,帮助医生了解病情。

监测症状变化:注意便秘症状的变化,如排便困难、腹胀、腹痛等,及时就医。

2、提高治疗依从性

坚持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坚持用药,避免间断性用药。

定期复诊:定期复诊,让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便秘之路虽曲折,但中西医结合的“秘”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通往肠道健康的道路。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通便之道,让肠道畅通无阻,让生活轻松自在。愿您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与活力,愿健康与您常相伴。让我们携手同行,用智慧守护肠道,用爱心温暖生活,共同迎接每一个顺畅美好的明天!

(王五军 新乡同盟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消化内镜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