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快节奏的生活、不规律的饮食,让胃部问题成为现代人难以言说的困扰。幸运的是,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的结合,为我们筑起了胃部健康的双保险——胃镜检查精准诊断,中医调理整体修复。
一、胃镜检查:胃部健康的“侦察兵”
1、胃镜检查:看见病灶的“火眼金睛”
胃镜检查是将一条装有导光纤维的细长软管,从口腔经咽喉、食管进入胃和十二指肠,通过电脑显影直观观察消化道黏膜状态的检查手段。它不仅是诊断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金标准”,还能在发现可疑病变时,立即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性质。
2、检查流程全解析
检查前准备:
禁食禁水:检查前6-8小时需严格禁食禁水,确保胃内排空。
告知病史:向医生详细说明过敏史、心肺疾病史,以便评估检查风险。
取下假牙:活动假牙需提前取下,防止检查过程中脱落。
药物调整:高血压患者可用少量水送服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暂停降糖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遵医嘱停药。
检查过程:
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微曲,放松身体。医生将胃镜前端涂抹润滑剂后缓缓插入,通过咽部时会有轻微异物感,配合吞咽动作可帮助胃镜顺利通过。检查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必要时注入气体使胃壁扩张,或取活检样本。
检查后护理:
检查后半小时内避免饮水,防止呛咳。若进行活检,2-4小时内及次日三餐需进食半流质食物,避免生、硬、辛辣食物。无痛胃镜检查后需家属陪同,24小时内避免驾驶及精细操作。
3、胃镜检查的独特优势
精准诊断:直接观察黏膜细节,发现早期微小病变。
治疗兼容:可在检查过程中直接进行止血、息肉切除等治疗。
早期筛查: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提高早期发现率。
二、中医调理:胃部健康的“修复师”
1、中医对胃部疾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胃部疾病多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肝气犯胃等因素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症状。
2、中医调理的五大法宝
中药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化痰的功效。
柴胡疏肝散:用于肝气犯胃型胃病,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个性化用药:中医会根据患者舌象、脉象及具体症状,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针灸推拿:
针灸: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
推拿: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捏脊疗法改善脾胃虚弱。
饮食调理:
饮食原则: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饥过饱。
适宜食物:米粥、山药、南瓜等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禁忌食物:生冷、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
舒缓压力: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
起居有常: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适当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增强脾胃功能。
胃部保暖:季节交替时注意胃部保暖,防止受寒。
3、中医调理的核心优势
整体观念:从气血阴阳平衡出发,调理全身机能。
个性化治疗:根据体质、症状制定专属方案。
综合调理:结合饮食、情志、运动等多方面,提高自愈能力。
三、“护胃双保险”实践指南
1、胃镜+中医:双剑合璧护胃
精准诊断后调理: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后,中医根据检查结果制定调理方案。例如,炎症患者可用黄芩、半夏等清热解毒;黏膜损伤者用白及、黄芪促进愈合。
治疗与修复并重:胃镜治疗息肉、溃疡等病变后,中医通过中药促进创面修复,增强胃动力。
2、日常生活护胃法则
饮食管理:
定时定量:每日三餐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细嚼慢咽:增加唾液分泌,减轻胃部负担。
清淡为宜:少油、少盐、少糖,避免腌制、熏烤食物。
作息规律:
充足睡眠:保证7-8小时睡眠,促进胃黏膜修复。
避免熬夜:深夜是胃黏膜修复的黄金时间,熬夜会干扰修复进程。
情绪管理:
释放压力: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
保持愉悦: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维持胃肠神经功能稳定。
运动保健:
适度运动:散步、瑜伽等运动促进胃肠蠕动。
避免餐后剧烈运动:餐后1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消化不良。
3、胃部疾病预防策略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高危人群每1-2年检查一次。
幽门螺杆菌防控:分餐制减少交叉感染,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
胃部健康,关乎生命质量。胃镜检查如同敏锐的“侦察兵”,精准锁定病灶;中医调理则是温柔的“修复师”,从整体出发,修复失衡。二者结合,为您筑起胃部健康的双保险。愿您以这份指南为伴,用科学的检查、智慧的调理,守护好身体的“后天之本”,让健康常伴左右。
(王五军 新乡同盟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消化内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