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食管反流病来袭,中医西医联手打响“保胃战”

2024-11-20 16:1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种“隐秘的敌人”正悄然威胁着我们的胃与食管——胃食管反流病。它带来的不仅是胸口灼烧般的疼痛、喉咙处泛起的酸楚,更可能引发食管炎、哮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单一的治疗方法,而是一场综合管理的“战役”,结合预防、治疗、最新研究成果、科技应用以及患者教育等多方面策略,全面守护胃与食管的健康。

一、深度解析:胃食管反流病的“来龙去脉”

1、病因探索:中西医视角双解读

西医视角: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罪魁祸首”往往是食管下括约肌(LES)的功能异常。当LES松弛或张力降低时,胃内容物便容易逆流而上,引发症状。此外,胃内压升高、食管蠕动障碍、食管清除能力下降等因素也扮演了“帮凶”角色。

中医视角:中医将胃食管反流病归因于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则胃气上逆,引发反流。

2、症状图谱:多样表现需警惕

典型症状:烧心、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招牌”表现,患者常感觉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伴有酸味。

不典型症状:咳嗽、哮喘、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伪装”,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诊,需提高警惕。

二、预防策略:筑起健康防线的“第一道墙”

1、生活方式调整:细节决定成败

饮食管理:避免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柑橘类水果等;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胃肠蠕动。

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餐后避免立即平卧,建议等待2-3小时再卧床休息。

运动保健: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胃肠道功能。

2、心理健康管理:情绪也是“良药”

缓解压力: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避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与食管的正常功能。

三、最新研究成果:科技为健康“加码”

1、西医领域:新疗法层出不穷

药物研发:新型质子泵抑制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等不断问世,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科技应用:无线食管pH胶囊、食管pH-阻抗监测等智能监测设备,提高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准确率;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技术等微创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2、中医领域:传统智慧焕发新光彩

中药复方新制剂: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开发具有抑酸、促胃肠动力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疗法创新: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胃肠动力,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

3、益生菌与大豆发酵肽:新“武器”加入战斗

益生菌:研究发现,某些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等,有助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减少对抗酸药物的依赖。

大豆发酵肽:通过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大豆获得的大豆发酵肽,具有缓解烧心症状的作用,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提供新的营养支持。

四、科技应用:让健康管理更“智能”

1、智能监测设备:24小时守护胃健康

智能手环、智能床垫:通过监测心率、呼吸、体位等生理参数,间接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提供早期预警。

无线食管pH胶囊:可连续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延长监测时间至48小时或96小时,提高诊断准确率。

2、远程医疗:打破地域限制,让健康触手可及

在线问诊:患者可通过互联网与医生进行实时交流,获取专业的诊疗建议。

远程监测:医生可远程查看患者的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依从性。

3、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技术:微创治疗新选择

安全有效: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技术通过低温等离子体对组织进行汽化、切割、消融等,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五、患者教育: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

1、自我管理和监测:症状变化“心中有数”

记录症状变化:使用移动应用或日记本记录反流症状的变化,如烧心、反酸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监测诱发因素:注意观察哪些食物、行为或情绪可能诱发反流症状,尽量避免。

2、提高治疗依从性:坚持就是胜利

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坚持用药,避免间断性用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定期复诊:定期复诊,让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胃食管反流病,这个困扰许多人的难题,并非无解。通过预防、治疗、最新研究成果、科技应用以及患者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策略,我们可以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采取综合策略,共同打赢这场“保胃战”。愿每一位朋友都能拥有健康的胃与食管,享受美好的生活。

(王五军 新乡同盟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消化内镜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