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2025-04-16 11: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 血肿炎症机化期
骨折一旦发生,骨折部位瞬间陷入 “紧急状态”。骨折部位的骨髓腔、骨膜下以及周围软组织内的血管,因骨折的强大冲击力而破裂出血。短时间内,大量血液迅速渗出,在骨折处积聚,进而形成血肿。伤后数小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开始发生转变,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它逐渐聚合形成纤维蛋白。这些纤维蛋白相互交织,构建起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将血细胞等成分牢牢网罗其中,最终凝结成含有网状纤维素的血凝块。这个血凝块肩负着双重重要使命,它一方面像尽职的 “止血卫士”,通过堵塞破裂血管的创口,有效阻止出血进一步加剧,为骨折部位的稳定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其独特的网状架构犹如精心搭建的 “细胞活动舞台”,为后续各类细胞的迁移、附着以及增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骨折愈合这场复杂 “生理工程” 的起始基石。

紧接着,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如同遭受外敌入侵,即刻触发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骨折局部犹如热闹非凡的 “战场”,血管呈现出显著的扩张状态,大量血液汹涌涌入,致使充血现象极为明显。同时,组织间隙内的液体也大量渗出,引发水肿。此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好似训练有素的 “免疫战士”,纷纷朝着骨折部位快速集结。它们凭借自身强大的吞噬能力,积极主动地对骨折断端的坏死组织、可能存在的细菌等异物展开清除行动,全力以赴为后续组织修复营造一个清洁、安全的 “内部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骨折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也被迅速 “唤醒”,它们如同充满干劲的 “建筑工人”,从骨折断端的骨外膜和骨内膜出发,朝着血肿内部不断生长。这些细胞持续进行有丝分裂,大量增殖,并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糖胺聚糖等。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富含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恰似勤劳的 “改造者”,以一种渐进的方式逐渐取代并机化血肿。整个这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生理过程,通常会在骨折后的 2 至 3 周内圆满完成。尽管此时骨折断端仅仅形成了初步的纤维连接,但其意义重大,为后续更为稳固的骨痂形成筑牢了不可或缺的根基。

二 原始骨痂形成期
当血肿炎症机化阶段顺利收官,骨折愈合便正式迈入原始骨痂形成期。在前期奠定的良好基础之上,骨内、外膜如同被激活的 “高效生产车间”,开始呈现出活跃的增生态势。新生血管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长入骨折区域,它们如同一条条 “生命补给线”,源源不断地为骨折部位的细胞代谢和各项生理活动输送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充足的氧气,确保细胞能够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高效运作。此时,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它们宛如技艺精湛、不知疲倦的 “微观建筑师”,全身心地投入到骨基质的合成与分泌工作中。成骨细胞合成的骨基质主要由胶原蛋白、糖蛋白等多种成分构成,这些成分相互交织、有序排列,共同构建出骨样组织的基本框架。随后,钙盐如同坚实的 “砖块”,在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调控机制作用下,有条不紊地沉积在骨样组织内。随着钙盐沉积量的不断增加,骨样组织逐渐发生钙化,最终成功转化为坚硬的新骨,这一过程在医学上被称为膜内成骨。

与此同时,骨折断端间及髓腔内的纤维组织也在悄然发生着奇妙的转变。它们就像拥有神奇变形能力的 “微观变形金刚”,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软骨细胞持续增生、肥大,并分泌出大量的软骨基质。这些软骨基质不断积累,逐渐包裹软骨细胞,形成独特的软骨结构。之后,软骨组织开始出现钙化现象,钙化后的软骨基质进一步经历骨化过程,最终形成连接骨折断端的桥梁骨痂,这一过程即软骨内成骨。在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机制双管齐下、协同作用。生成的骨痂数量不断增多,它们从骨折处的两端朝着中间方向生长,如同相向而建的坚固桥梁,逐渐将骨折断端紧密连接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坚实的骨痂结构。当达到这一状态时,骨折初步实现了临床愈合。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一阶段通常需要 4 至 8 周的时间。在 X 线片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骨折处呈现出梭形的骨痂阴影,然而,此时骨折线依然隐约可见,仿佛在无声地提醒着人们,骨折愈合的进程仍在持续推进。

三 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虽然成功地将骨折断端连接在一起,但其中新生骨小梁的排列方式却犹如杂乱堆砌的积木,显得毫无秩序,力学性能也相对较差,难以承受肢体正常活动和负重所产生的较大应力。随着患者逐步恢复肢体活动,骨折部位开始承受各种应力的作用。在应力这一 “无形指挥棒” 的精准引导下,骨痂中的骨小梁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开始有条不紊地调整自身的排列方向。它们努力适应骨折部位所承受的应力方向,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重新排列,逐渐形成与应力方向相匹配的有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破骨细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拆除工” 角色。破骨细胞能够敏锐地感知应力的作用,并在应力集中的区域大量聚集。它们通过分泌多种酶类物质,如组织蛋白酶 K、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对多余的骨痂进行分解和吸收,清理掉那些不符合力学需求的 “建筑废料”,使骨痂的结构更加精简和合理。而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则继续充分发挥其 “建造者” 的职能,持续进行增生活动,并不断生成新的骨小梁。

通过破骨细胞的吸收和骨细胞的增生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骨痂不断地进行改造塑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的结构逐渐恢复到接近骨折前的自然形态,其各项生理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这一过程极为漫长,一般需要 8 至 12 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直到骨折痕迹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完全消失,骨折部位的骨骼强度也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骨折愈合这场漫长而艰辛的 “生理战役” 才最终宣告全面胜利,骨折部位的骨骼重新焕发出往日的活力,能够再次正常地履行其支撑和运动的功能。

 

(樊盛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