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深度揭秘荨麻疹:从瘙痒根源到治疗新突破

2025-03-20 16: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皮肤科门诊,荨麻疹是极为常见的病症,相信不少人都曾遭受过它的困扰。那种浑身瘙痒、风团骤起骤消的体验,着实让人苦不堪言。今天,作为皮肤科的副主任医师,我就带大家深度了解荨麻疹,从它的瘙痒根源探究起,一直到最新的治疗突破,帮助大家全面认识并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一、认识荨麻疹

1.症状表现

荨麻疹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风团,这些风团通常会在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又会反复出现。风团颜色可呈淡红色、苍白色,周围常有红晕,形态多样,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相互融合成片。除了风团,患者还会感到剧烈瘙痒,这种瘙痒感常常让人忍不住搔抓,然而搔抓不仅不能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导致风团增多、增大,瘙痒加剧。有些患者还可能伴有血管性水肿,主要发生在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表现为局部肿胀,边界不清,皮肤发亮,一般不痒或仅有轻微瘙痒。

2.类型划分

荨麻疹的类型多样,常见的有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起病急骤,症状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消退,多由明确的诱发因素引起,比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感染等。慢性荨麻疹则病程较长,风团反复发作,每周至少发作两次,持续时间超过6周。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往往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会出现风团或斑块状水肿;胆碱能性荨麻疹常在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酒精饮料后,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病,表现为直径1-3mm的小风团,周围有明显红晕,有时可见卫星状风团。

二、探寻瘙痒根源

1.免疫反应机制

荨麻疹的瘙痒根源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外来的病原体等有害物质,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但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在荨麻疹患者体内,当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原,如食物中的鱼虾蟹、吸入的花粉尘螨、药物等,免疫系统会将这些过敏原识别为外来的“敌人”,并启动免疫反应。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抗体,主要是IgE抗体。这些IgE抗体就像“追踪器”一样,会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就会与这些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这一结合过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细胞的“开关”,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组胺。组胺会使皮肤和黏膜的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形成风团,同时刺激皮肤中的神经末梢,产生瘙痒感。

2.其他相关因素

除了免疫反应,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参与到荨麻疹瘙痒的发生过程中。例如,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正常的皮肤屏障可以防止外界刺激物进入皮肤,同时保持皮肤内的水分。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外界的过敏原、刺激物更容易进入皮肤,激发免疫反应,加重瘙痒。另外,神经调节功能异常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人体的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等情况下,神经系统可能会调节失常,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瘙痒感觉更加明显。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身体的整体代谢和免疫状态,增加荨麻疹发生和瘙痒的风险。

三、传统治疗方法及局限

1.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它们能通过竞争性地与组胺受体结合,阻止组胺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减轻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反应,缓解风团和瘙痒症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虽然价格便宜,止痒效果也不错,但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嗜睡、乏力、头晕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在使用时需要谨慎,尤其是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患者。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然而,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对这些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即使规律使用,仍会有症状反复出现的情况。

2.糖皮质激素

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喉水肿等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荨麻疹患者,或者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够迅速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它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从而缓解风团、瘙痒等症状。但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使用,因为长期应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短期控制病情,待症状缓解后,会逐渐减量停药。

3.免疫抑制剂

对于一些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在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从而减轻荨麻疹的症状。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雷公藤多苷等。但免疫抑制剂也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比如环孢素可能导致肾毒性、高血压等,雷公藤多苷可能引起性腺抑制、胃肠道反应等。而且使用免疫抑制剂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用药安全。因此,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医生的密切指导下进行。

四、治疗新突破

1.生物制剂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制剂在荨麻疹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奥马珠单抗是一种针对IgE的单克隆抗体,它的出现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前面提到,IgE在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奥马珠单抗可以特异性地与游离的IgE结合,阻止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减少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从根源上阻断了荨麻疹的发病过程。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奥马珠单抗对于传统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有显著疗效,能明显减少风团和瘙痒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与传统免疫抑制剂相比,奥马珠单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目前,奥马珠单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众多慢性荨麻疹患者带来了福音。

2.精准医学与个性化治疗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精准医学的理念逐渐应用到荨麻疹的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免疫指标分析等,医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患者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差异,从而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此外,对患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对于一些由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患者,通过详细的食物过敏原检测,明确具体的过敏食物,指导患者进行严格的饮食回避,可有效减少荨麻疹的发作。同时,对于因精神压力大诱发或加重荨麻疹的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辅助治疗,也有助于缓解症状。这种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的模式,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荨麻疹虽然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但随着我们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有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能在面对荨麻疹时不再盲目和恐惧,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预防荨麻疹的发生。

(张雪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