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家庭急救手册:每个家庭都应掌握的急诊护理知识

2024-11-05 12: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意外与疾病的发生往往猝不及防,当紧急情况降临,医院的专业救援可能无法第一时间抵达。此时,家庭急救知识就成为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掌握必要的急诊护理知识,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更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以下是每个家庭都应熟知的实用急救技能与常识。
 
一、常见急症的家庭急救处理
 
(一)高热惊厥
 
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在高热时易发生惊厥。当孩子出现双眼上翻、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症状,家长需保持冷静,立即将孩子侧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发窒息。同时,解开孩子领口、袖口等束缚衣物,保持呼吸通畅。切勿强行按压孩子抽搐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脱臼。待抽搐停止后,及时测量体温,若体温超过38.5℃,可使用儿童专用退烧药,并尽快送往医院。
 
(二)烫伤
 
烫伤在家庭中较为常见。一旦发生烫伤,应立即用大量流动的冷水冲洗受伤部位15 - 30分钟,降低烫伤处温度,减轻热力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持续损伤。随后,小心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避免强行撕扯粘连的衣物,防止皮肤破损加重。若烫伤面积较小,可涂抹适量烫伤膏;若烫伤严重或出现水泡、破皮等情况,需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避免感染,尽快就医。
 
(三)气道异物梗阻
 
气道异物梗阻是一种极为凶险的急症,尤其多发于儿童和老年人。针对意识清醒的成人和1岁以上儿童,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患者约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膝盖微弯,使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的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患者腹部,约每秒1次,直至异物排出。对于1岁以下婴儿,需采用拍背 - 压胸法,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用手支撑婴儿头部和颈部,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若异物未排出,将婴儿翻转面朝上,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用两指快速按压5次,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
 
二、创伤急救的关键措施
 
(一)止血
 
外伤出血时,及时有效的止血能防止患者因失血过多而休克。对于较小的伤口,可采用直接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纸巾按压在伤口上,持续按压5 - 10分钟。若伤口较深或出血量大,可在直接压迫止血的基础上,使用加压包扎止血法,用绷带或布条适当加压包扎伤口。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是四肢大动脉出血且其他方法无法止血,否则应避免使用止血带,以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二)骨折固定
 
发现疑似骨折情况,在移动患者前需进行简单固定。可就地取材,如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将其放置在骨折肢体的外侧或下方,用绷带、布条等捆绑固定。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度,既要保证骨折部位不会移动,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若怀疑脊柱骨折,切忌随意搬动患者,应等待专业救援人员使用脊柱板进行固定和转运,防止损伤脊髓造成瘫痪。
 
三、心肺复苏:关键时刻的生命重启术
 
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时,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在原地开展心肺复苏。将患者仰卧在坚实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手指上翘不接触患者胸壁,掌根置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双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 - 120次。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开放气道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循环或专业急救人员接手。如果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尽快使用,按照设备语音提示操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四、家庭急救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家庭急救时,务必保持冷静,避免因慌乱而操作失误。同时,要正确评估自身能力,若急救措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救援。此外,家庭中可配备急救箱,里面放置常用药品(如退烧药、止痛药、创可贴、碘伏等)、绷带、纱布、体温计等物品,并定期检查和补充,确保在需要时能正常使用。
 
掌握家庭急救知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必修课。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在危急时刻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家庭成为守护健康的坚实堡垒,为生命安全增添一份可靠保障。

(王胜男 新乡同盟医院 急诊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