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库告急时,我们能做些什么?—— 破解用血困境的科学与温情

2025-04-21 20: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医院亮起 “血库告急” 的红色警示灯,每一个鲜红的血袋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近年来,我国血液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23 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达 1949.2 万,但仍有部分地区面临季节性、区域性血液短缺。血库告急不仅是医疗资源的挑战,更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生命保卫战。破解这一困境,既需要科学的策略,也离不开人性的温度。

一、血库告急的科学密码
血液供应的紧张源于供需两端的失衡。从需求侧看,我国医疗水平提升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了用血需求。心脏搭桥、肿瘤手术等复杂外科手术对血液的需求量巨大,仅心脏手术每台平均就需要 800-1200 毫升血液;同时,血液病、慢性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也在持续消耗库存。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临床用血量同比增长 6.8%,但血液采集量增速却滞后于需求增长。

供应端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季节性因素是血液供应的 “隐形杀手”,寒暑假、春节等时段,街头献血人数骤降,导致库存紧张。以 2024 年春节为例,某省会城市血库库存量较平日下降 40%。此外,公众对献血存在认知误区,担心感染疾病、影响健康等,这些错误观念也阻碍了献血积极性。调查显示,约 30% 的受访者因 “担心献血影响健康” 从未参与献血。

二、每个人都是生命的 “供血者”
在血库告急的关键时刻,普通人的行动能产生巨大影响。从个人层面看,符合条件的健康公民应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我国《献血法》规定,18-55 周岁、体重达标且身体健康的人群均可献血。一次 200-400 毫升的献血量,仅占人体总血量的 5%-10%,两周内即可恢复至正常水平。现代采血设备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献血过程安全可靠。

除了直接献血,我们还可以通过科学饮食助力血液健康。富含铁、维生素 B12 和叶酸的食物,如红肉、菠菜、豆类等,能促进红细胞生成;适量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为献血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同时,积极宣传献血知识,消除身边人的误解,也是缓解血荒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协同破解用血困局
破解血库告急,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医疗机构可通过推广自体输血、血液稀释等技术,减少异体输血需求。目前,我国自体输血率已从 2015 年的 10% 提升至 2023 年的 25%,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研机构也在积极探索人工血液等替代方案,尽管距离临床广泛应用仍需时日,但为未来血液供应提供了新的可能。

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样关键。一些企业通过组织集体献血、设立献血公益基金等方式,承担社会责任;社区、学校开展献血科普讲座,提升公众认知。例如,某互联网企业将献血纳入员工福利,每年组织两次集体献血活动,累计献血量超 10 万毫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血库背后的温情故事
每一袋血液的背后,都有温暖的故事。2023 年,一位罕见血型的孕妇因大出血急需输血,当地血站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求助信息,48 小时内,来自全国各地的 23 名同血型志愿者紧急驰援,成功挽救了孕妇和胎儿的生命。这些陌生人用热血诠释了 “生命至上” 的理念,也让我们看到,血库告急时,人性的光辉从未缺席。

五、构建可持续的血液供应体系
破解用血困境,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应完善血液采集和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血液资源的精准调配;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保障献血者权益,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公众献血意愿。同时,加强血液安全管理,确保每一袋血液都能安全用于临床。

血库告急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当我们了解血液供需的科学规律,消除认知误区,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就能汇聚成破解血荒的强大力量。无论是献出热血,还是传播知识,每一份努力都在为生命续航。让我们用科学的智慧和人性的温度,共同守护生命的 “红色生命线”。

 

(刘娟辉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输血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