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如何预防产后尿失禁

2023-10-16 18: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产后尿失禁,即在分娩后新妈妈出现无法控制排尿的情况,是许多新妈妈可能面临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的损伤、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孕期体重增加对盆底造成的压力有关。虽然产后尿失禁可能会给新妈妈带来尴尬和不适,但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预防产后尿失禁,帮助新妈妈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盆底健康。

一、了解产后尿失禁的原因

在深入探讨预防措施之前,首先了解产后尿失禁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产后尿失禁的主要原因包括:

1. 盆底肌肉损伤: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对盆底肌肉造成拉伸或撕裂,导致盆底肌肉功能受损。

2. 激素水平变化: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松弛素的增加,这有助于分娩时产道的扩张。然而,松弛素也可能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的松弛,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3. 孕期体重增加:孕期体重的增加会对盆底造成额外的压力,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盆底肌肉的功能下降。

4. 分娩方式:相比顺产,剖腹产对盆底肌肉的损伤可能较小,但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同时,产程中的并发症,如产程延长、器械助产等,也可能增加盆底肌肉损伤的风险。

二、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措施

针对产后尿失禁的原因,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孕期体重管理:

合理膳食:孕期应注重饮食的均衡性,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避免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过量摄入。

适量运动:在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控制体重,减轻对盆底的压力。

2. 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是一种针对盆底肌肉的锻炼方法,通过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有助于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建议在孕期就开始进行凯格尔运动,并持续至产后。

专业指导:如果新妈妈对凯格尔运动不熟悉或不确定是否正确进行,可以寻求专业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

3. 分娩时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虽然分娩方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新妈妈可以与医生讨论,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肌肉的影响,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避免产程延长和器械助产:产程延长和器械助产可能增加盆底肌肉损伤的风险。因此,在分娩过程中,新妈妈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尽量缩短产程,避免不必要的器械助产。

4. 产后康复与锻炼:

及时排尿:产后新妈妈应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导致盆底肌肉受损。

避免过度用力:产后避免过度用力,如提重物、剧烈运动等,以免加重盆底肌肉的负担。

持续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产后继续坚持凯格尔运动等盆底肌肉锻炼,有助于加速盆底肌肉的恢复。

5.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产后新妈妈应注重饮食的均衡性,摄入足够的营养素,促进身体恢复。

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助于减轻身体疲劳,促进盆底肌肉的恢复。

避免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可能对盆底肌肉造成不良影响,增加尿失禁的风险。

三、专业指导与咨询

在预防产后尿失禁的过程中,寻求专业指导与咨询也是至关重要的。专业医生或物理治疗师可以根据新妈妈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治疗。

1. 产后检查:产后42天左右,新妈妈应到医院进行产后检查,了解盆底肌肉的恢复情况。如果发现有盆底肌肉松弛或损伤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2. 物理治疗:对于盆底肌肉损伤较严重的新妈妈,物理治疗师可能会建议使用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以加速盆底肌肉的恢复。

3. 心理咨询:产后尿失禁可能会给新妈妈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因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也是预防产后尿失禁的重要一环。

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除了上述预防措施外,新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降低产后尿失禁的风险:

1. 保持个人卫生:定期清洗外阴部,保持干燥清洁,有助于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2.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能加重盆底肌肉的负担。因此,新妈妈应适当变换体位,减轻对盆底的压力。

3. 控制体重:避免产后体重过快增长,以减轻对盆底的额外压力。

4. 定期锻炼:除了盆底肌肉锻炼外,新妈妈还应进行全身性的锻炼,如散步、瑜伽等,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综上所述,产后尿失禁虽然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新妈妈们应注重孕期体重管理、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注意分娩时的细节、进行产后康复与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寻求专业指导与咨询。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控制体重以及定期锻炼。通过这些努力,新妈妈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盆底健康,享受幸福的育儿生活。

(徐霞 滑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