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性健康话题中,“前列腺问题”常被笼统提及,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炎虽同属前列腺疾病,却有着本质差异。前者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器官老化”,后者则是因感染或刺激引发的“炎症风暴”。
一、病因溯源:一个因“老”而变,一个因“病”而发
1.前列腺增生:年龄的“副产品”
前列腺增生(BPH)本质是前列腺组织的良性增生,其核心诱因是年龄增长和激素变化:
激素失衡:男性50岁后,体内雄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相对升高,导致前列腺细胞过度增殖。
细胞增殖失控:前列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在激素刺激下持续分裂,腺体体积逐渐增大,压迫尿道。
风险因素:肥胖、缺乏运动、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加速增生进程。
2.前列腺炎:感染与刺激的“双重夹击”
前列腺炎分为急性细菌性、慢性细菌性和慢性非细菌性三类,病因复杂多样:
感染性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经尿道逆行感染是急性前列腺炎的主因,常见于不洁性生活、导尿操作后。
非感染性因素:久坐、憋尿、酗酒、辛辣饮食等可导致前列腺长期充血,引发无菌性炎症。
免疫异常:自身免疫反应或神经内分泌失调也可能诱发炎症。
关键区别:增生是“自然老化”,炎症是“人为刺激”。就像同一辆汽车,增生是发动机零件磨损,炎症则是油路堵塞或润滑不足。
二、症状对比:一个堵路,一个烧灼
1.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进行曲”
症状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早期易被忽视:
尿频、夜尿增多:前列腺压迫膀胱颈,导致储尿量减少,夜间需起夜2-3次甚至更多。
排尿迟缓、尿线变细:尿道受压后,排尿需用力,尿流呈“滴答”状,射程缩短。
尿潴留与尿失禁:严重者可出现膀胱内尿液无法排出(急性尿潴留),或因膀胱过度充盈导致尿液不自主溢出(充盈性尿失禁)。
并发症信号:血尿(前列腺表面血管破裂)、肾积水(长期梗阻致尿液反流)、反复尿路感染。
2.前列腺炎:疼痛与排尿的“双重折磨”
症状多样且个体差异大,可分为局部和全身表现:
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灼烧感),尿后滴白(前列腺液溢出)。
骨盆区域疼痛:会阴部、耻骨上区、腰骶部胀痛,久坐或排便时加重。
性功能障碍:约30%患者合并勃起困难、早泄,可能与炎症刺激或心理压力有关。
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时伴发热、寒战;慢性患者易疲劳、焦虑,甚至抑郁。
典型场景:增生患者常抱怨“排尿费劲”,而炎症患者则描述“排尿像刀割”。若夜间频繁起夜且尿线细弱,需警惕增生;若排尿灼痛伴会阴坠胀,炎症可能性更高。
三、治疗方案:一“堵”一“炎”,策略不同
1.前列腺增生:分级治疗,个体化干预
观察等待:轻度增生(IPSS评分<7分)且无并发症者,定期复查即可。
药物治疗: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松弛尿道平滑肌,缓解排尿困难。
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缩小腺体体积,长期使用可降低急性尿潴留风险。
手术治疗: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切除增生腺体,适用于中重度梗阻。
激光剜除术:出血少、恢复快,适合高龄或高危患者。
2.前列腺炎:抗炎+生活干预双管齐下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2-4周,直至症状消失。
慢性前列腺炎:
抗生素:疗程4-6周,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
α受体阻滞剂:缓解尿道高压,改善排尿症状。
植物制剂(如锯棕榈提取物):减轻前列腺水肿。
物理治疗:前列腺按摩、热水坐浴、生物反馈训练可辅助缓解症状。
四、预防策略:从源头阻断疾病“黑手”
1.前列腺增生:延缓“老化”进程
控制体重: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加重增生风险。
适度运动: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改善盆底血液循环。
饮食调整:减少红肉摄入,多吃番茄(含番茄红素,可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
2.前列腺炎:避免“刺激”陷阱
戒辛辣、控饮酒:辣椒、酒精可诱发前列腺充血。
规律排精:每周1-2次排精可促进前列腺液更新,减少淤积。
避免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减轻会阴部压力。
冷知识: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前列腺炎,冬季需注意保暖。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炎虽症状相似,但病因、诊断、治疗截然不同。健康的前列腺需要“养”而非“治”,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定期体检,才是守护男性健康的根本之道。
(陈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六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