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的疼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 1/3 的成年人遭受慢性疼痛困扰。在众多治疗手段中,针灸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效果,逐渐成为慢性疼痛治疗的重要选择。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观察,针灸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优势。
一、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一)中医经络学说视角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原理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时,便会引发疼痛,而针灸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能够使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二)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针灸刺激穴位能促使人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减轻疼痛感受 。同时,针灸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降低疼痛敏感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减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进而缓解疼痛症状。此外,针灸还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参与慢性疼痛的病理过程调节。
二、针灸治疗不同类型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
(一)颈椎病
颈椎病是引发慢性颈肩疼痛的常见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显著效果。选取特定穴位,如风池、颈夹脊、肩井等,通过针刺手法刺激,能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受压症状。一项纳入 200 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经过 8 周的针灸治疗,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降低,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到 85% 以上 。部分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颈部僵硬、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手臂麻木等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慢性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针刺腰部的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位,可调节腰部气血运行,促进椎间盘周围组织的修复。临床实践发现,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有效地减轻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显示,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疼痛缓解率在治疗后 1 个月达到 70% 左右,3 个月后进一步提升至 80% 以上,且复发率相对较低 。许多患者在治疗后能够恢复正常的行走和工作能力。
(三)膝骨关节炎
膝骨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主要选取内外膝眼、梁丘、血海等穴位,通过温针灸、电针等不同治疗方式,可改善膝关节局部的微循环,减轻关节软骨的退变和炎症反应。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有研究对比了针灸与常规药物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显示,针灸组患者在治疗后 6 个月的疼痛缓解程度和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药物组,且不良反应较少 。
三、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优势
(一)安全性高
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慢性疼痛具有独特优势。药物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会产生药物依赖性。而针灸属于绿色疗法,基本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患者更容易接受。
(二)个性化治疗
针灸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穴位和针刺手法,实现个性化治疗,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无论是体质较弱的老年人,还是对疼痛耐受不同的个体,针灸都能通过辨证取穴和手法调整,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不仅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身体的整体状态也有所改善,如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好转等。
四、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从理论机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发展,针灸有望在慢性疼痛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慢性疼痛患者带来福音。然而,目前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等。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疗效和机制,推动针灸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