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宫颈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宫颈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宫颈癌“盯”上了年轻女性?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呢?
年轻女性患宫颈癌的“幕后推手”
过早性行为:年轻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过早开始性生活会使宫颈上皮细胞更易受到损伤。在性行为过程中,宫颈黏膜可能会因摩擦而出现微小裂口,这就为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入侵提供了“通道”,大大增加了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等病原体的风险,进而提高宫颈癌的发病几率。
多个性伴侣:性伴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感染不同亚型HPV的概率大幅上升。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且,多个性伴侣还容易引发性传播疾病,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伤宫颈组织,与HPV感染协同作用,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HPV感染率上升: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HPV的传播途径增多。不洁性行为、间接接触污染物品等都可能导致年轻女性感染HPV。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极易进展为宫颈癌。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宫颈细胞更容易受到HPV的感染和损伤。同时,吸烟还可能影响宫颈细胞的DNA修复能力,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时,身体对HPV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导致HPV持续感染,进而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预防宫颈癌的“三重防线”
一级预防:疫苗接种
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常见的HPV疫苗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二价疫苗适合9—45岁女性,接种时间为第0、1、6月分别接种一针;四价疫苗适合20—45岁女性;九价疫苗适合16—26岁女性,四价和九价疫苗接种时间均为第0、2、6月接种一针。
HPV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接触病毒前进行免疫,降低感染风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疫苗只能预防由HPV病毒感染引发的宫颈癌,不能消除宫颈癌的所有隐患。而且,接种前应进行TCT检查以及HPV感染检查,检查结果正常后才能注射疫苗。
二级预防:定期筛查
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也不能忽视定期筛查。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癌表面脱落细胞TCT检查、人乳头瘤病毒病毒筛查、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早期治疗对治疗宫颈癌非常重要。
TCT检查是通过采集宫颈细胞样本,检测细胞是否发生异常变化;HPV病毒筛查可以检测是否感染了HPV病毒;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则是在前两项检查发现异常时,进一步观察宫颈病变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级预防: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宫颈癌也至关重要。年轻女性要避免过早性生活,同时要注意性伴侣的数量,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此外,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经期要及时更换卫生巾,避免细菌滋生。
在饮食方面,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豆腐等,适当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同时,要避免吸烟和长期大量饮酒,以免增加宫颈癌发病的风险。
宫颈癌预防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打了疫苗就不用筛查了
这是很多人存在的误解。虽然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宫颈癌,但并不是100%的不会发生宫颈癌。疫苗只能预防部分高危型HPV感染,而且即使接种了疫苗,也可能会感染疫苗未覆盖的其他HPV亚型。因此,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仍然非常必要。
误区二:只有有性生活的女性才会得宫颈癌
虽然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但并不是只有有性生活的女性才会感染HPV。间接接触污染物品,如使用感染者的毛巾、浴巾、马桶等,也有可能导致HPV感染。因此,即使没有性生活,年轻女性也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预防HPV感染。
误区三:宫颈癌早期没有症状,无法预防
宫颈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尿频、尿急、便秘、疼痛等症状。而且,通过一级预防(疫苗接种)、二级预防(定期筛查)和三级预防(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宫颈癌年轻化趋势不容忽视,年轻女性要充分认识到宫颈癌的危害,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通过接种HPV疫苗、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远离宫颈癌的威胁。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爱自己的身体,守护自己的健康。
(吴莹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妇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