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品质。当药物等保守治疗手段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便成为改善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选择。然而,换瓣手术的成功实施只是康复征程的第一步,术后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与长期健康管理,才是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术后初期:医院监护与基础康复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接受一段时间的监护治疗。这一阶段,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确保手术后的初期恢复顺利。同时,患者需要遵循医嘱,进行基础的呼吸和肢体活动练习。
呼吸训练对于术后患者至关重要。由于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可能受到抑制。通过深呼吸、咳嗽等呼吸训练,有助于恢复肺活量,预防肺部感染。早期下床活动也不可或缺,它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中期康复:家庭护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出院后,患者进入中期康复阶段。这一时期,患者虽已离开医院,但仍需保持谨慎,逐步恢复活动能力,并定期接受检查。家庭护理成为康复的重点,患者及其家属需严格遵循医嘱,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药物管理是家庭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患者而言,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时间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监测凝血功能,确保抗凝效果在安全范围内。生物瓣膜置换患者通常需服用3—6个月的抗凝药物,同样需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
饮食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避免高胆固醇食物,以减轻心脏负担。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新陈代谢。戒烟限酒也是康复的重要环节,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术后恢复。
长期康复:回归正常生活与心理调适
长期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水平。此阶段的康复侧重于持续的体力活动、心理疏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保持。
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心脏功能。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太极拳等。运动强度和时间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改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身体的全面康复。
心理调适在长期康复中起着关键作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身心挑战,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身体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患者需要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通过参加患者互助小组、心理咨询等途径获得心理支持,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要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感染、血栓和栓塞、心律不齐等是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一旦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其次,要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和瓣膜的工作情况。医生可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心脏健康得到有效监控。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康复护理、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积极的心态,患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携手走过这段“心”旅程,迎接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娟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