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肺胀的中医治疗策略

2025-04-23 10:2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肺胀,中医古籍中又称“肺胀病”、“胀喘”等,是一种因肺部胀满、胸中窒闷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系疾病。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常继发于慢性咳嗽、肺痨、哮病等肺系疾病,迁延不愈,最终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机壅塞,痰瘀互结,气道不畅。中医治疗肺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拔罐、推拿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气血、宣肺化痰、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以下将深入探讨肺胀的中医治疗策略。

一、中医对肺胀的认识

中医认为,肺胀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肺气壅塞,宣降失司,发为咳嗽、气喘;脾气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上渍于肺,加重肺气壅塞;肾气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动则喘甚。肺、脾、肾三脏虚损,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痰浊、血瘀内生,阻滞气机,气道不畅,发为肺胀。

二、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肺胀,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宣肺化痰、活血化瘀、温阳利水、益气养阴等治法。

宣肺化痰:适用于痰浊阻肺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黏腻,胸闷气喘,苔白腻。常用方剂有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阻络型,症见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胸痛,舌紫暗或有瘀斑。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

温阳利水:适用于阳虚水泛型,症见心悸怔忡,水肿,尿少,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常用方剂有真武汤、五苓散等。

益气养阴:适用于肺脾肾气虚或气阴两虚型,症见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常用方剂有生脉散、六君子汤等。

三、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肺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化痰祛瘀,改善肺功能。常用穴位有肺俞、定喘、膻中、丰隆、足三里等。对于痰浊阻肺型,可加中脘、内关以化痰和胃;对于血瘀阻络型,可加血海、膈俞以活血化瘀;对于阳虚水泛型,可加关元、气海以温阳利水;对于气阴两虚型,可加太溪、复溜以益气养阴。

四、拔罐与推拿

拔罐疗法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痰液排出,缓解胸闷气喘。常用拔罐部位为背部膀胱经、督脉及胸部腧穴。推拿疗法则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呼吸功能。常用推拿手法有揉法、按法、摩法、推法等,重点按摩胸部、背部及四肢相关穴位。

五、中医养生与调护

中医强调“治未病”,对于肺胀患者,应注重日常养生与调护,以预防疾病复发,延缓病情进展。包括: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适量食用具有宣肺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萝卜、山药等。

情志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志内伤,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呼吸锻炼:进行深呼吸、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防寒保暖: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外邪侵袭。

六、总结

肺胀的中医治疗策略,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综合运用中药内服、针灸、拔罐、推拿等多种手段,旨在调和气血、宣肺化痰、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注重中医养生与调护,预防疾病复发,延缓病情进展。中医治疗肺胀,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司卫生 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 内一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