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中医古籍中又称“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心悸的发生,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中医治疗心悸,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心悸的病因、病性、病位,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下将深入探讨心悸的中医辨证施治策略。
一、心悸的中医病因病机
体虚劳倦: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劳累过度,伤及心脾,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情志失调: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遭受惊恐,情志内伤,气机郁滞,血脉不畅,或心胆气虚,不能自主,发为心悸。
饮食劳欲: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火扰心;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水火不济,心火妄动,发为心悸。
瘀血阻滞:血脉瘀阻,心脉不畅,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二、心悸的辨证分型与治疗
1. 心虚胆怯型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弦细或数。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剂: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用龙齿、琥珀、磁石重镇安神,茯神、远志、菖蒲宁心安神,党参、茯苓益气养心。
2. 心血不足型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剂: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
3. 阴虚火旺型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用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清热,丹参、当归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益气安神,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养心安神,桔梗载药上行。
4. 心阳不振型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或迟。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用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大枣、生姜调和营卫。
5. 水饮凌心型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剂: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炙甘草温阳化气,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6. 瘀阻心脉型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心痛,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剂:桃仁红花煎加减。药用桃仁、红花、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理气止痛,青皮疏肝理气,当归养血活血,生地滋阴养血。
三、中医养生与调护
心悸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中医养生与调护,以预防复发,促进康复。包括:
情志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志内伤,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适量食用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红枣、莲子、桂圆等。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增强体质。
防寒保暖: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外邪侵袭。
四、总结
心悸的中医治疗,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明确心悸的病因、病性、病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注重中医养生与调护,以预防复发,促进康复。中医治疗心悸,不仅关注症状缓解,更重视整体健康,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
(司卫生 新安县第二人民医院 内一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