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如何辨证施治中风?

2025-01-27 20: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风,中医称之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对中风的认识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施治体系。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中风的辨证施治方法。

一、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风、火、痰、瘀、虚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导致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从而引发中风。具体而言:

风:外风侵袭或内风妄动,扰动脑络,导致中风。

火:肝阳暴亢,风火相煽,上扰清空,或痰火内盛,蒙蔽心窍,均可引发中风。

痰: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阻络,或痰火互结,上蒙清窍,导致中风。

瘀:血脉瘀滞,脑络不通,或血瘀生风,风动络阻,引发中风。

虚: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或气血两虚,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引发中风。

二、中风的辨证分型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中医将其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证型。

中经络:病位较浅,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而无神志改变。

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有力。

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痰黄量多,舌质暗红,苔黄腻或黄厚,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

中脏腑:病位较深,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闭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阳闭和阴闭的不同,又分为阳闭(痰热腑实,风火上扰)和阴闭(痰湿蒙塞心神)。

脱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短促,手撒肢冷,二便失禁,汗液如珠,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细弱或微细欲绝。

三、中风的辨证施治

根据中风的辨证分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风痰阻络证: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方用真方白丸子加减。

肝阳暴亢证: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清热,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痰热腑实证:治以通腑泄热,化痰熄风,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阴虚风动证:治以育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阳闭证:治以清热化痰,通腑醒神,方用羚角钩藤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阴闭证:治以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方用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脱证: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四、中医康复与调养

中风后,中医强调康复与调养的重要性。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中医特色疗法,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中医还注重调养患者的气血阴阳,增强体质,预防中风复发。

针灸治疗: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可用于中风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的康复治疗。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有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

中药熏洗:通过中药熏洗,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如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以增强体质,预防中风复发。

五、结语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结合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中药调理和康复调养,中医为中风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治疗方案。然而,中风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遵循医嘱,坚持康复锻炼,以期早日康复。

(梁西满 镇平县中医院 脑病科 副主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