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眩晕别只靠西药,中医辨证施治有效果

2024-03-28 12: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头晕目眩,站不稳当,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这是许多眩晕患者的真实写照。现代医学中,眩晕常被归因于耳石症、梅尼埃病、脑供血不足等器质性疾病,治疗多依赖甲磺酸倍他司汀、西比灵等西药。然而,部分患者发现,西药虽能暂时缓解症状,却难以根治,甚至伴随头晕加重、胃肠不适等副作用。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辨证施治,为眩晕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思路。

一、眩晕的中医病因:风、火、痰、虚、瘀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位在“清窍”(头目),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病因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瘀”五端:

1.肝阳上亢:情绪波动、长期焦虑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常见症状为头晕胀痛、耳鸣、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或发怒后加重。

2.气血亏虚:久病体弱、失血过多或饮食不节,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清窍失养。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

3.肾精不足: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髓海失充。症状包括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健忘失眠、精神萎靡。

4.痰湿中阻:饮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导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窍。表现为头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欲不振。

5.瘀血阻窍:头部外伤、久病入络或气滞血瘀,导致脑络不通。症状为头晕头痛、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四大核心方法

1. 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案例:45岁的张女士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突发头晕目眩、耳鸣如潮,伴口苦、面红目赤。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缓解,续服7剂巩固疗效。
原理:天麻钩藤饮是中医经典方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天麻中的天麻素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痉挛,钩藤中的钩藤碱可降低血压,二者协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2. 气血亏虚型:益气养血,调养心脾

案例:68岁的李爷爷因胃癌术后体质虚弱,长期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稍动即喘。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以归脾汤加减(黄芪、当归补气养血,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配合艾灸足三里、气海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个月后,李爷爷头晕症状消失,体力明显恢复。
原理:归脾汤通过补益心脾,促进气血生化,同时艾灸可温通经络,增强药物吸收效率。

3. 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案例:32岁的王女士因饮食不节,突发头晕头重如裹布、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中医诊断为痰湿中阻,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渗湿)。配合针刺中脘、丰隆穴(丰隆为化痰要穴),每日1次。5剂药后,王女士症状完全消失。
原理: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痰湿眩晕的经典方剂,现代研究显示,半夏中的生物碱能抑制呕吐中枢,天麻素可改善脑供血不足。

4. 瘀血阻窍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案例:50岁的陈先生因头部外伤后长期头晕头痛,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中医辨证为瘀血阻窍,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开窍醒脑)。配合推拿头部百会、太阳穴,每日1次。2周后,陈先生头痛消失,头晕减轻。
原理:通窍活血汤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脑部微循环,推拿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二者协同增强疗效。

三、中医治疗的三大优势

1.整体调节,标本兼治:中医不仅关注症状缓解,更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例如,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在平肝潜阳的同时,会配合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香附),防止肝郁化火再次引发眩晕。

2.副作用小,安全性高:中药多为天然植物,副作用远低于西药。例如,甲磺酸倍他司汀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而天麻钩藤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足1%。

3.个性化治疗,精准施策:中医强调“一人一方”,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调整方剂。例如,老年气血亏虚型患者,会在归脾汤中加入枸杞、山药以增强补肾填精作用。

四、日常调护:预防眩晕复发

1.饮食调理:肝阳上亢者忌辛辣、油腻食物,可饮菊花茶清肝泻火;气血亏虚者多吃红枣、桂圆、山药补气养血;痰湿中阻者避免甜食,多食薏米、赤小豆健脾祛湿。

2.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疏肝理气,或练习书法、绘画平复情绪。

3.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中医认为,夜间11点至凌晨3点是肝经当令时段,此时入睡有助于肝血滋养。

五、结语

眩晕虽为常见症状,但病因复杂,需辨证施治。中医通过整体调节、个性化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若您正被眩晕困扰,不妨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从根本上恢复健康。

(李瑞丽 兰考县坝头卫生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