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在中医范畴中,常归属于“心悸”“怔忡”等病症。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因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以及外感邪气、情志内伤、药物中毒等因素导致心脉不畅或心神失养。中医辨证施治心律失常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旨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一、辨证要点
(一)辨虚实
虚证:多由气血阴阳亏虚所致。如心气不足,则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伴有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心血亏虚,可见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阴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易惊,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心阳不振,则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实证:多因痰火、瘀血、水饮等实邪扰动心神。痰火扰心者,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瘀阻心脉,可见心悸胸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水饮凌心,则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
(二)辨脉象
脉象是中医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除了上述各种证型对应的脉象特征外,还需关注脉率的快慢、节律的整齐与否以及脉力的强弱等。如数脉主热证,若数而有力多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迟脉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促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或脏腑肿痛等病证,亦可见于虚脱之证;结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等病证;代脉则多提示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等。通过仔细辨别脉象,有助于准确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三)辨病情轻重
轻度:患者仅偶尔出现心悸症状,发作时间短,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如部分功能性早搏患者。
中度:心悸发作较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伴有一定程度的不适症状,如胸闷、乏力、头晕等,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尚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重度:心悸持续发作,难以缓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出现晕厥、抽搐、呼吸困难、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如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慢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力衰竭等。
二、施治原则
(一)扶正祛邪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应根据虚实情况,灵活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虚证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如心气不足者,治宜补益心气,可选用党参、黄芪、炙甘草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心血亏虚者,治宜滋养心血,常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药物;心阴不足者,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方剂;心阳不振者,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可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方剂。实证则以祛邪为主,如痰火扰心者,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等方剂;瘀阻心脉者,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可选用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方剂;水饮凌心者,治宜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可选用苓桂术甘汤等方剂。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根据病情的虚实夹杂情况,扶正与祛邪兼顾,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调整脏腑功能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心脏本身的病变以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失衡。因此,在治疗时应注重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例如,对于因肝郁气滞导致的心律失常,应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对于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而引起的心律失常,应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可选用归脾汤等方剂;对于因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而致的心律失常,应滋阴补肾,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改善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三)结合现代医学认识
在中医辨证施治心律失常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诊断方法。例如,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等。这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情,指导中医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同时,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如室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应及时采取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如电除颤、起搏器植入等,以挽救患者生命。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再配合中医治疗,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复发。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强调辨证论治、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以及结合现代医学认识。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有望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梦诗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