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情复杂且预后较差。中医在心力衰竭的调养与康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可从中药调理、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起居作息以及康复锻炼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一、中药调理
中医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将心力衰竭分为不同的证型,如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水饮凌心证等,并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心肺气虚证,常用补肺汤合参蛤散加减,以补益心肺之气;对于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可益气养阴;心肾阳虚证则选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温阳利水;水饮凌心证多用苓桂术甘汤合五皮饮健脾利水、宁心安神。同时,还可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选用具有强心、利尿、扩血管等作用的中药,如黄芪、人参、附子、丹参、葶苈子等,在辨证基础上配伍使用,增强治疗效果。
二、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在心力衰竭的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强调饮食的均衡和节制,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一般来说,应遵循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减少钠盐摄入,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鱼、咸肉等高盐食物,以防加重水肿。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阳气虚衰者,可适当食用一些温补之品,如羊肉、桂圆、红枣等;阴虚者则可选用百合、银耳、甲鱼等滋阴食物。此外,还可选用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进行食疗,如薏苡仁粥健脾利湿,冬瓜汤利尿消肿,丹参茶活血化瘀等。
三、情志调节
情志因素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影响较大。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气血失调,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应注重患者的情志调节,帮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安慰,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担忧,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患者自身也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舒缓情绪,放松身心。同时,可借助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如喜胜忧,通过引导患者回忆愉快的经历或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使其心情愉悦,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四、起居作息
规律的起居作息有助于恢复人体的生物钟节律,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心力衰竭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午间可适当休息片刻。居住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适宜,空气流通。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感冒,因为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患者还应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家务活动或体力锻炼,但要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五、康复锻炼
适度的康复锻炼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动作柔和缓慢,动静结合,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适合心力衰竭患者练习。在病情稳定期,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如从床边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室内行走、户外散步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同时,可配合呼吸训练,如深呼吸、缩唇呼吸等,以增强呼吸功能,改善缺氧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调养与康复策略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起居作息和康复锻炼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为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调养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李梦诗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