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中医调治,走出降糖误区

2023-08-24 13:1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糖正常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偏方说能根治糖尿病,要不要试试?”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类似误区屡见不鲜。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饮食、运动、情志五维干预,帮助患者走出误区,实现科学控糖。

一、误区一:血糖正常就停药,小心反弹加速并发症

典型案例:55岁的李先生确诊糖尿病后,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3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5.2mmol/L,便自行停药。半年后,他因视力模糊就诊,检查发现眼底出血、糖化血红蛋白8.9%,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医解析: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核心病机为阴虚燥热,需长期调理。血糖正常仅代表短期控制达标,擅自停药会导致血糖波动,加速血管、神经损伤。中医主张“标本兼治”,通过中药(如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滋阴益气、针灸(胰俞、足三里穴)调节代谢,配合西药稳定血糖,形成“中药+西药+生活方式”的协同方案。

二、误区二:偏方秘方“根治”糖尿病,实则伤肝又伤肾

典型案例:张女士听信“祖传秘方”,服用含不明成分的草药粉,3个月后出现黄疸、乏力,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至正常值10倍,确诊药物性肝损伤。

中医解析: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制定方案。例如,国医大师熊继柏治疗气阴亏虚型消渴,以生脉散合地黄汤加减,方中西洋参、麦冬益气养阴,熟地、山药滋肾填精。而偏方常缺乏科学依据,可能含重金属或西药成分,长期服用会损伤肝肾。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通过舌脉诊断明确证型,避免盲目尝试。

三、误区三:仅靠饮食控糖,忽视运动与情志调节

典型案例:王先生确诊后严格忌口,每日仅吃蔬菜粗粮,但血糖仍波动在8-10mmol/L。进一步评估发现,他长期久坐办公,且因焦虑失眠导致皮质醇升高,诱发胰岛素抵抗。

中医解析: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饮食、运动、情志三者缺一不可。推荐“三低一高”饮食原则:低升糖指数(如燕麦、荞麦)、低脂肪、低盐,高膳食纤维(如芹菜、菠菜),配合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促进气血运行。情志方面,可通过五音疗法(角调式音乐平肝息风)或太冲穴按摩缓解焦虑,避免“肝郁化火”加重燥热。

四、误区四:过度运动降糖,反致低血糖与关节损伤

典型案例:赵女士为快速降糖,每日晨起空腹快走1小时,一周后出现头晕、心悸,急诊测血糖2.8mmol/L,确诊低血糖。

中医解析:中医倡导“动静相宜”,运动需遵循“三因制宜”:因时(餐后1小时)、因地(平坦路面)、因人(年龄、体能)。推荐太极拳“云手”动作,通过缓慢旋转调节脏腑功能,或游泳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加重膝关节负担。运动强度以“微汗出、不疲劳”为度,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区间。

五、误区五:忽视监测与复诊,延误并发症防治

典型案例:刘大爷坚持服用中药,但未定期监测血糖,3年后因足部溃疡就诊,检查发现周围神经病变,痛觉丧失。

中医解析:中医强调“治未病”,需结合现代医学监测指标。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筛查眼底、肾功能。中医可通过舌脉变化预警病情进展,如舌暗有瘀斑提示血瘀,需加用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苔黄厚腻提示湿热,可调整方剂加入黄连、茯苓清热利湿。

六、中医调治糖尿病的“五维方案”

1.中药内服:根据证型选用经典方剂,如阴虚燥热用玉女煎,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用金匮肾气丸。

2.针灸疗法:体针取胰俞、脾俞、足三里穴,每周2-3次;耳穴压豆选内分泌、胰腺反射区,辅助调节代谢。

3.饮食干预:药食同源食材如黄芪、山药、苦瓜可入膳,避免辛辣炙烤,采用蒸煮炖等烹调方式。

4.运动处方:每日晨间练习八段锦30分钟,配合深呼吸,改善糖代谢。

5.情志调摄:通过冥想、书法、绘画等方式疏解压力,保持肝气条达。

七、结语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以“持久战”心态科学管理。中医通过整体调理,帮助患者走出误区,实现血糖平稳、生活质量提升。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李瑞丽 兰考县坝头卫生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