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内科治疗中风,如何降低后遗症风险

2024-09-18 17: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风(脑卒中)以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超200万,其中约75%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中医内科通过“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在降低后遗症风险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病理机制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亏虚为主,标实则以血瘀、痰浊为患。中风急性期后,气血运行受阻,经络痹阻,导致肢体失养、神机失用。例如,气虚血瘀型患者常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质紫暗,而痰湿阻络型则以肢体沉重、言语謇涩为特征。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补虚泻实”,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二、中医内科降低后遗症风险的四大核心策略

1. 辨证施治:精准用药,截断病情进展

中医将中风分为中经络(较轻)和中脏腑(较重)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分为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风动等证型,针对性用药:

气虚血瘀型: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重用黄芪补气,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等活血化瘀。临床研究显示,该方剂可显著改善患者肌力,降低偏瘫复发率。

痰热腑实证:选用星蒌承气汤,以瓜蒌、胆南星化痰,大黄、芒硝通腑泻热。此方对腹胀、便秘伴头晕目眩者疗效确切,可减少痰浊蒙窍引发的认知障碍。

阴虚风动型:镇肝熄风汤加减,以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生地、白芍滋阴息风。适用于手足心热、失眠烦躁者,能有效预防血管痉挛导致的二次中风。

2. 针灸疗法:激活神经,重塑运动功能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利器”,其作用机制已获现代医学证实:

醒脑开窍:急性期针刺人中、内关、三阴交,可促进脑血流恢复,缩短昏迷时间。

疏通经络:恢复期采用头针(如百会、四神聪)结合体针(如肩髃、曲池、足三里),通过刺激运动区、感觉区,改善肢体麻木、无力。研究显示,持续针灸6个月以上,患者肌力恢复率提升40%。

调节脏腑:针对吞咽困难者,加刺风池、完骨穴;语言障碍者,配合廉泉、通里穴,可显著提高康复效果。

3. 推拿康复:松解粘连,预防肌肉萎缩

推拿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直接作用于患侧肢体:

缓解痉挛:对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进行揉捏、弹拨,可降低肌张力,改善“挎篮手”“划圈步态”。

促进循环:沿膀胱经、胆经推拿,能加速局部代谢,减轻水肿,预防深静脉血栓。

功能训练:结合被动运动(如关节屈伸、旋转)和主动运动(如桥式运动、坐位平衡训练),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4. 饮食调护:药食同源,巩固疗效

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根据证型制定个性化食谱:

气虚血瘀者:多食山药、红枣、龙眼肉,以黄芪炖鸡汤补气活血。

痰湿内阻者:推荐薏苡仁、冬瓜、赤小豆,忌油腻、甜食,避免生痰助湿。

阴虚风动者:宜食银耳、百合、枸杞,忌辛辣燥热之物,以防耗伤阴液。

三、预防中风复发的关键措施

降低后遗症风险需“防治结合”,中医倡导以下生活方式干预: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稳定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糖(空腹血糖<7mmol/L);高血脂者需低脂饮食,必要时服用他汀类药物。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可改善血管弹性,降低复发率。

3.情志调节: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疏肝理气,保持“心平气和”。

4.定期监测:每半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头颅MRI,及时发现血栓或斑块隐患。

四、案例见证:中医综合疗法的实效

案例:65岁的李先生因脑梗死遗留左侧偏瘫,肌力2级,伴言语不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兼痰浊阻络,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加减,同时配合针灸(头针+体针)、推拿及康复训练。3个月后,李先生肌力恢复至4级,能独立行走,语言表达基本清晰。

五、结语

中医内科治疗中风后遗症,以“整体调理”为纲,通过辨证用药、针灸推拿、饮食干预等综合手段,不仅能显著改善症状,更能降低复发风险,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若您或家人正面临中风康复挑战,不妨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让传统医学为健康保驾护航。

(李瑞丽 兰考县坝头卫生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