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抗凝治疗必知

2025-08-06 18: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我们的生活中,健康始终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有一种疾病,它悄无声息地潜藏在许多人的身体里,如同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这就是房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中风风险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重大问题,而抗凝治疗则是降低这一风险的关键手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房颤患者中风风险以及抗凝治疗那些必知的知识。

一、房颤与中风:隐秘的“危险联盟”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心房部分不再按照正常的节奏跳动,而是快速、不规则地颤动。想象一下,心脏就像一个精密的“水泵”,正常跳动时能将血液有效地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但当出现房颤时,这个“水泵”的工作就变得紊乱了,血液在心房内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

而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的血管,堵塞血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中风。中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卒中,它可不是一个小问题。中风可能导致患者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非房颤患者高出5 倍之多,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所以,对于房颤患者而言,了解并预防中风风险至关重要。

二、抗凝治疗:为何是房颤患者的“救命稻草”?

既然房颤患者中风风险如此之高,那么该如何降低这一风险呢?答案就是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液在心房内形成血栓,从而降低血栓脱落引发中风的可能性。这就好比给心脏这个“水泵”安装了一个“防护网”,将可能形成的血栓拦截下来,避免它们进入血液循环。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华法林是一种传统的抗凝药物,价格相对便宜,但使用起来比较复杂,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根据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否则可能会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则具有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但价格相对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有其他疾病等,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抗凝药物。

三、抗凝治疗中的“是与非”:必须了解的要点

按时服药,切勿随意中断

抗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能随意中断或增减药量。有些患者可能觉得症状有所缓解,或者担心药物有副作用,就自行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一旦停药,血液重新恢复容易形成血栓的状态,中风风险会急剧上升。曾经有一位房颤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物一段时间后,觉得身体没什么不适,就自行停药了。结果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中风,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所以,患者一定要明白,按时服药是抗凝治疗成功的关键。

警惕出血风险

虽然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中风风险,但也会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因为抗凝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血液凝固,这就可能导致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出血情况,比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不过,患者也不必过于恐慌,只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用药,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出血风险是可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任何异常的出血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与医生保持沟通

在抗凝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凝血指标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要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将自己服药后的身体反应、是否有不适症状等及时告知医生。这样,医生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建议。

生活方式调整:抗凝治疗的“好帮手”

除了药物治疗,房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这对降低中风风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饮食

饮食方面,要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控制饮酒量,最好能戒酒,因为酒精可能会诱发房颤发作,增加中风风险。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房颤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确保运动安全。

控制情绪,避免压力过大

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也可能诱发房颤发作。所以,患者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可以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房颤患者中风风险不容小觑,抗凝治疗是降低这一风险的重要手段。患者不仅要了解抗凝治疗的相关知识,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还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只有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房颤病情,降低中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每一位房颤患者都能重视起来,积极配合治疗,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李家慧 赞皇县中医医院 内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