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 它看似只是心脏的问题,实则暗藏“杀机”,最大的危害在于极易引发脑卒中。 这是因为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就会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梗死。
所以,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实施科学的“护脑计划”,正确使用抗凝药至关重要。
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需要立即进行抗凝治疗。 医生会借助专业的评估工具,像CHADS2 - VASc评分或HAS - BLED评分系统来判断患者的卒中风险与出血风险。
那些被判定为有较高卒中风险的患者,毫无疑问应该接受抗凝治疗;而对于低风险患者,则需要综合考量个体状况,仔细权衡其中的利弊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抗凝措施。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典型代表是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相较于传统药物,新型口服抗凝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不过,每种药物都有其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 例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依据监测结果来精准调整用药剂量;而新型口服抗凝药虽通常无需常规监测,但在特定情形下也可能需要进行检查。 特殊人群在使用抗凝药时更要谨慎。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必须根据肌酐清除率来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药物既能发挥效用又不会带来过多负担。 老年患者以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复杂,医生在制定抗凝方案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平衡抗凝治疗的风险与获益。
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的配合也极为关键。 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者突然停药。 同时,还需留意身体变化,尤其是有无出血倾向。 一旦发现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或者有黑便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另外,要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影响抗凝效果的其他药物,若因其他疾病需要用药,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接受抗凝治疗。
除了规范用药,房颤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同样不容忽视。 饮食上,应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香蕉、芹菜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尽量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像辣椒、肥肉这类食物可能会加重病情。 日常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居住环境也要保持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
适度运动也是“护脑计划”的一部分。 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引发意外。 此外,戒烟限酒是必不可少的,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抗凝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的卒中风险、出血风险等因素可能发生变化,医生会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凝血功能、心电图、肝功能等,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优化治疗方案。 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按时复诊,如实反馈自己的身体感受和症状变化。
房颤患者的“护脑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正确使用抗凝药是核心环节,同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密切的医患沟通,才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守护大脑健康。
(卢咏红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四病区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