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经方治心血管!5大奇效揭秘

2025-05-16 12: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它涵盖了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多种病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当下,其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部分患者存在疗效不佳、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亟待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而中药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备受关注。 

中药经方指的是汉代以前方剂的总称,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有着组方严谨、疗效确切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里,心血管疾病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病因复杂多样,涉及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邪内侵以及年老体虚等方面。 依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益气养阴、温阳散寒等治疗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像血府逐瘀汤,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瓜蒌薤白白酒汤可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生脉散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功;四逆汤则能温中祛寒、回阳救逆,这些经典方剂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苓桂术甘汤为例,其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67条记载:“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从病因病机来看,心主血,脾统血,心血供养脾,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若因药物损伤或久病失调致使脾阳虚衰,生化不足,气血乏源,心血推动无力,就会血流缓慢;脾阳虚运化无力时,痰饮水湿内留,循经上逆,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心下逆满、呼吸频促、心动悸、眩晕等。 现代研究发现,痰瘀证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类似中医所说的痰症,痰浊闭阻、瘀血阻滞相互影响,狭窄程度越重,痰瘀证越严重,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气短、多痰(痰色白而清稀)、眩晕、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 此时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颇为合适。 方中茯苓与白术配伍巧妙,二者均能健脾补中、利水祛湿,且各有特色。 茯苓不仅宁心安神,《神农本草经校注》提到它“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善治心神不宁之症,《药性论》也称其“善安心神”;还能化痰袪湿,《世补斋医书》指出“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 痰之本,水也,茯苓既可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化痰祛湿作用强劲有力;此外,它还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 白术除了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外,也能理“心下急满”,只有脾土旺盛,才能保证气血化生有源,使脾运正常,让心血充沛不受病邪侵袭;并且“除湿益气,和中补”,若脾土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湿邪内生,白术能有效应对。 

临床上不乏经方治愈危重心血管疾病的案例。 2022年1月有一位79岁的高龄女患者,集重度贫血(再障贫血)、乳腺癌、心衰、腰椎滑脱等多种问题于一身,住院期间情况危急,反复输血,持续难忍的腰痛让她连翻身都困难,还出现汗出淋漓不止、烦躁、彻夜不眠、面色苍白、精神差等症状。 当时现代医学已无有效措施,考虑到患者面目肢体浮肿、心悸短气、汗出淋漓、舌淡苔白厚腻,脉沉微数,伴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情况,判断为太阴里虚寒,水饮停聚,阳气欲脱,表虚不固,于是采用四逆汤、五苓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进行治疗,使用颗粒剂让患者快速服用。 次日晨,患者女儿反馈服药后心悸气短明显好转,汗出停止,夜间不再烦躁,睡眠改善。 服药2日后,脉象舒缓,舌淡苔白,厚腻苔消退,腰痛也明显减轻。 此后患者坚持服用该方,输血间隔时间延长,带病延年达1年半,间断住院输血治疗。 这一案例充分彰显了经方在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的显著疗效。 

众多医学专著也对经方治疗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方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主编,以《伤寒杂病论》经方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系统梳理了传统方剂在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框架。 全书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阐述经方定义、历史源流及其应用原则;各论精选17首经典方剂,按六经病症分类编排,通过原文解读、临床辨证思路、典型医案及专家评析四个维度,呈现“方证对应”模式在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中的实践路径,并整合多位名医诊疗实录与国医大师学术观点,为临床提供兼具辨证逻辑与操作细节的参考范例。 《心血管病经方论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学神奇诊疗体系的杰出代表,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书中也详细记录了经方在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中药经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精准的辨证论治和合理的方剂选用,能够为患者带来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孙彦琴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四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